為積極響應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號召,7月16日,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星火興鄉”實踐隊于陽江市陽西縣上洋鎮開展上洋魚瑪制作技藝非遺文化調研。他們走進上洋,深入探尋魚瑪背后那些鮮為人知卻又動人心弦的故事。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親身體驗等方式,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初入上洋,邂逅魚䘞獨特魅力
在陽西上洋的街頭巷尾,總有一股鮮香撲鼻而來,那是屬于非遺美食——魚瑪的獨特誘惑。剛上岸的小生蠔、蝦,魷魚等,仿佛每一絲纖維都吸飽了海風的氣息,再加入本地小蔥、花生碎,調入適量鹽巴與胡椒粉,簡單的調味卻最能凸顯海鮮的本真。這道看似簡單的小吃,卻承載著上洋人世代與海為伴的智慧,是刻在骨子里的家鄉味道。隊員們深知此次采訪調研任務意義重大且責任艱巨,他們希望通過調研宣傳,讓更多人了解上洋魚瑪,助力這一珍貴的非遺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

圖為吳師傅制作上洋魚瑪 莫可宜攝
拜訪傳承人,聆聽匠心傳承故事
實踐隊此行的目標,是拜訪上洋魚瑪制作技藝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冠華。當隊員們走進店鋪時,他正忙碌而專注地準備著制作魚瑪的食材。看到實踐隊的到來,吳師傅立刻熱情地迎了上來,臉上洋溢著質樸而溫暖的笑容,那笑容仿佛能驅散所有的疲憊與陌生。
在吳師傅那充滿歲月痕跡的工作間里,隊員們圍坐在一起,全神貫注地聆聽他講述上洋魚瑪的歷史與傳承。吳師傅娓娓道來,上洋魚瑪制作技藝源遠流長,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魚瑪的靈魂,在于那取自大海的新鮮魚貨。清晨,漁船歸港,剛上岸的小生蠔、蝦,魷魚等,仿佛每一絲纖維都吸飽了海風的氣息。再加入本地小蔥、花生碎,調入適量鹽巴與胡椒粉,簡單的調味卻最能凸顯海鮮的本真。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不斷改良,上洋魚瑪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口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藝,成為了上洋的一張美食名片。

圖為吳師傅與“星火興鄉”實踐隊隊員交流探討 崔雨宸攝
2023年12月,上洋魚瑪制作技藝被定為陽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消息讓吳師傅深感責任重大。他表示,自己從小就跟隨長輩學習制作魚瑪,對這門技藝有著深厚的感情,仿佛那是融入他血液中的一部分。如今,作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他不僅要將傳統的制作技藝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還要培養更多的年輕傳承人,讓上洋魚瑪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圖為店內展示的上洋魚瑪制作技藝非遺牌匾 李為民攝
交流探討,共謀非遺傳承發展
在品嘗完上洋魚瑪后,實踐隊隊員們與吳師傅圍坐在一起,就上洋魚瑪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交流探討。隊員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調研經驗,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想法和建議。

圖為“星火興鄉”實踐隊隊員與吳師傅合照,左二為文學與傳媒學院莫新鍵老師 周洋鍇攝
此次采訪調研活動,讓“星火興鄉”實踐隊的隊員們收獲頗豐,他們將帶著此次調研的收獲和感悟,繼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他們相信,只要心中有夢,腳下有路,青春的力量定能在鄉村的土地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讓上洋魚瑪這一非遺美食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