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探索“推普+產業”融合路徑,助力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左江傳音推普實踐隊于7月21日前往都安縣地蘇鎮上節村圍繞當地肉牛產業發展中的語言溝通需求及普通話普及情況開展實地調研,以青春力量推動普通話推廣與鄉村振興深度結合。
在上節村村民委員會主任韋高杰的帶領下,實踐隊首先來到上節村牛場參觀調研。據村委會韋高杰介紹,上節村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目前牛場已形成集繁育、養殖、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在交流中,他提到,牛場工作人員在日常養殖管理中多使用方言溝通,但在與外地采購商洽談合作、參加養殖技術培訓等對外場景時,普通話的熟練度直接影響溝通效率與合作機會,這讓實踐隊隊員們直觀感受到普通話在產業發展中的實用價值。
隨后,實踐隊深入上節村村民家中進行普通話使用現狀調研。調研發現,村里的語言使用呈現明顯的代際差異:大部分老年村民日常交流以當地方言為主,習慣用熟悉的方言表達生活需求;而村里的學生群體在學校均使用普通話溝通,但回到家中與祖輩交流時,為貼合老人習慣,基本切換為方言。這種“校內普、家中方”的現象,既反映了普通話在年輕群體中的普及基礎,也凸顯了向老年群體推廣普通話的必要性。
針對調研情況,實踐隊當即開展多樣化的普通話推廣活動。隊員們向村民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講解普通話在出行、就醫、電商銷售等場景的重要性;走進脫貧戶家中,手把手教小朋友們朗讀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語委辦編纂的普通話學習手冊中的詩歌與童謠;同時,結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耐心教授“您好”“謝謝”“這個牛肉多少錢”等簡單日常用語和肉牛養殖相關基礎詞匯,幫助他們在與外界接觸時能進行基本溝通。
此次上節村推普實踐活動,為左江傳音推普實踐隊探索“推普+肉牛產業”模式提供了鮮活樣本。通過精準對接產業發展與村民生活的語言需求,實踐隊不僅讓普通話推廣更接地氣、更具實效,也為鄉村振興中語言賦能工作積累了實踐經驗,用青年擔當為上節村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團隊成員向上節村主任韋高杰的了解村民使用普通話情況

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鎮上節村牛棚

團隊成員向脫貧戶介紹推普宣傳冊

團隊成員教授小朋友普通話正確發音

團隊成員教授老人普通話日常用語

團隊成員與脫貧戶合影留念
作者:韋亦可 楊馨文 李彩雙 李鳳林 羅鳳源 攝影:鄒彤、農欣悅、蘇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