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嬌、蔣祺)7月15日,川北醫學院醫學影像學院赴貴州遵義“長征醫影路,仁心映赤途”實踐團隊聯合川北醫學院“藝動青春”美育工作室走進遵義三線博物館,在探尋三線建設歷史足跡的同時,體驗扎染與竹編等非遺技藝,通過“歷史學習+非遺實踐”的方式,深化對紅色精神與傳統文化的理解,讓青春力量在傳承中煥發新的活力。
圖為筑夢團成員與博物館負責人合照 張丹攝
觸摸三線歷史,感悟奮斗初心
遵義三線博物館坐落于原貴州長征電器集團公司長征十二廠舊址,斑駁的廠房磚墻與機器齒輪,無聲訴說著上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者們的奮斗故事。團隊成員在沿著“戰略決策—建設歷程—輝煌成就—精神傳承”的脈絡,開啟了一場沉浸式歷史學習。
“這張泛黃的火車票,記錄著1965年上海技術工人奔赴遵義的歷程;這臺老舊的機床,曾生產出我國第一臺軍用通訊設備……”在“激情歲月”展廳,一件件實物展品與影像資料,還原了三線建設者們“一把鐵鍬、一頂帳篷”扎根大山的場景。當看到建設者們在零下幾度的寒冬里,用凍裂的雙手澆筑廠房地基的照片時,隊員們動容地說:“他們放棄城市的舒適生活,在艱苦環境中為國家工業建設奉獻青春,這種‘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我們醫學生追求的‘醫者仁心’有著共通的內核。”
在“薪火相傳”展廳,成員們了解到,曾經的三線工廠如今已轉型升級為現代化企業,而“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仍在激勵著新一代遵義人。團隊指導老師在交流中說:“三線建設者用青春詮釋了‘為國擔當’,作為醫學學子,我們更要以他們為榜樣,將來用專業能力守護人民健康。”
圖為筑夢團成員與指導老師參觀博物館 張丹攝
體驗非遺技藝,傳承匠心文脈
走出博物館,團隊來到非遺體驗區,在當地手藝人的指導下,體驗扎染與竹編技藝,感受傳統文化中的匠心精神。扎染環節中,藍白兩色的棉布在同學們手中幾經折疊、捆綁、染色,逐漸暈染出獨特的花紋。當看到自己親手制作的扎染方巾晾曬在院子里,藍白花紋在陽光下格外清新,同學們臉上洋溢著成就感。
竹編體驗則考驗著大家的耐心與協作。纖細的竹條在手中穿梭游走,時而交叉,時而纏繞,逐漸成型為一個個小巧的竹籃。手藝人告訴大家:“竹編要‘剛柔并濟’,就像做人做事,既要有原則,也要懂變通。”
三線建設者憑借堅韌不拔的意志創造了工業建設的奇跡,非遺手藝人用持之以恒的堅守傳承了古老的文脈,作為當代年輕人,我們更要學會靜下心來,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深耕細作,傳承和發揚這種精神。此次活動,就像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團隊成員在三線建設的輝煌歷史與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中,深刻領悟了“奉獻”與“堅守”的時代意義。團隊將把此次活動中的所學所悟,巧妙融入以后的生活中,在開展健康科普、基層義診時,不僅傳遞專業的醫學知識,更傳承紅色基因與匠心精神,讓青春在服務社會的廣闊天地中綻放出最為絢麗的花朵
圖為筑夢團成員體驗扎染 張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