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脊柱像什么嗎?”“像小蛇!”“像竹子!”2025年7月5日至7月7日,鐘宅社區活動中心里傳來陣陣歡聲笑語。來自廈門醫學院醫學系的“脊立方-多維度護脊體系”實踐隊”實踐隊帶著精心設計的科普活動走進社區,為社區兒童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脊柱健康嘉年華”,用專業與童趣交織的方式,播撒健康成長的種子。
活動伊始,志愿者們以“我們的脊梁朋友”為主題展開科普宣講。他們用生動的動畫短片展示脊柱的結構,將頸椎、胸椎、腰椎比作“堆疊的積木”,形象解釋“為什么坐直了才舒服”。“如果長期歪著坐,脊柱就會像被掰彎的吸管,再也變不直啦!”志愿者李同學的比喻讓孩子們恍然大悟,紛紛挺直小身板,現場模仿起“標準坐姿”。

科普之后,“脊柱創意繪畫”環節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志愿者們分發畫紙與彩筆,鼓勵大家畫出“自己心中的脊柱”。有的孩子畫了“戴著鎧甲的脊柱戰士”,有的則把脊柱畫成“長出翅膀的小火車”,在涂涂畫畫中加深對脊柱重要性的理解。

最受期待的當屬“脊柱彎曲測量”與“知識小問答”環節。志愿者們攜帶專業測量工具,一對一為孩子們進行脊柱形態評估,耐心記錄數據并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日常坐姿。“您家孩子站姿有點前傾,平時要注意少讓他趴在桌上看書哦。”志愿者王同學一邊測量,一邊向家長傳遞實用建議。問答環節中,“脊柱有多少塊骨頭”“哪些習慣會傷害脊柱”等問題接連拋出,孩子們爭相舉手搶答,答對的小朋友還獲得了印有脊柱保護口訣的卡通書簽。


據團隊負責人江俊蓉介紹,此次活動是醫學系“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期是脊柱發育的關鍵階段,卻常被忽視。明代醫家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強調"幼科之治,貴在調護",現代醫學生在服務兒童健康的過程中,正延續著這份對特殊群體的關懷傳統,培育著難能可貴的醫者仁心。”負責人表示,團隊希望通過趣味化的科普,讓孩子們從小建立脊柱保護意識,同時推動社區關注兒童體態健康。接下來,他們還將整理測量數據,為社區提供針對性的健康建議,并計劃把活動推廣到更多社區與學校。

從創意繪畫到姿勢測量,從趣味問答到習慣培養,這些看似簡單的兒童健康活動,實則是醫學教育回歸民生本位的創新探索。在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讓醫學生早期接觸社區、服務兒童,相當于為醫療體系注入人文關懷的"基因疫苗"。當這些學生未來成為專科醫生時,他們或許會忘記某些復雜的藥理公式,但一定會記得孩子們描繪"健康脊柱"時的專注神情,記得測量到異常彎曲時的職業警覺——這些經歷將塑造他們終身的行醫理念。
脊柱是人體之棟梁,兒童是國家之未來。醫學系大學生們用專業知識守護孩子們的脊柱健康,社會也用實踐課堂塑造著未來醫者的精神脊梁。在健康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中,這種深入社區的醫學實踐猶如星星之火,終將形成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的燎原之勢。當醫學教育真正扎根中國大地、心系百姓健康,我們就有理由期待一個更加美好的健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