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罐里的科學密碼:魚山鎮課堂上的物理啟蒙
在山東聊城東阿魚山鎮的暑期課堂里,煙臺大學“煙育菏夢”支教隊將塑料瓶、吸管等尋常物件變成科學教具,把反沖力、摩擦力等抽象物理原理融入鄉村生活場景。從水火箭騰空到動力小車競速,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觸摸科學的溫度,讓物理知識從課本走向田間地頭。
原理拆解:把公式變成田間地頭的道理
支教隊員們深知,鄉村孩子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生活場景作為橋梁。在科學實踐課上,所有物理原理的講解都緊扣魚山鎮的日常。講解反沖力時,隊員舉起吹滿氣的氣球演示:“松手后氣球會往反方向飛,水火箭就是這個道理。”隨后用彩色粉筆在黑板畫出箭體結構,標注“反沖力”“氣壓平衡”等關鍵詞,再結合動畫演示:“瓶內水和空氣被壓縮,噴出時的力量會推著火箭向上跑,就像田里的犁,你往前推,它才會動。”面對動力小車制作中“車輪總跑偏”的問題,隊員蹲在地上比劃:“車輪歪了就像走路踮腳,肯定走不穩。”他們拿起吸管支架解釋:“這就像牛拉犁時的套繩,得兩邊一樣長才平衡。”這些基于農耕、生活的類比,讓孩子們快速理解了摩擦力、平衡等物理概念。
動手實踐:從試錯中解鎖科學奧秘
科學課的核心是讓孩子們親手操作。支教隊準備了塑料瓶、吸管、彩紙、膠帶等材料,讓孩子們在裁剪、粘貼、調試中探索科學原理。水火箭制作臺旁,五年級學生唐金澤用橡皮泥固定尾翼,嘴里念叨著“這樣才能像黃河里的船一樣穩”。前兩次發射失敗后,在隊員提示下,他發現“尾翼不對稱會影響平衡”,便對照示意圖一點點校準角度。隔壁桌的動力小車組里,二年級的王念慈正給車身貼“魚山”字樣的貼紙。她的小車因傳動裝置松動停下,在隊員指導下學會用膠帶固定齒輪:“就像奶奶縫衣服要多扎幾針才牢。”
教室里,剪刀裁剪聲、膠帶撕扯聲與討論聲交織。孩子們為水火箭的尾翼角度爭論,為動力小車的輪軸平衡反復調試。原本廢棄的瓶罐,漸漸變成了帶著鄉土印記的“科學作品”——火箭箭體上畫著魚山輪廓,小車車身上貼著黃河波浪紋。
協作迸發:從單打獨斗到團隊攻堅
科學實踐課特意設計了分組任務,讓孩子們在協作中體會團隊力量。水火箭發射前的準備環節,原本各做各的孩子們開始主動互助:一個小組的墊圈丟失,其他組立刻分享備用材料;動力小車組的男孩們圍著賽道,幫彼此檢查車輪是否水平。

圖為支教隊員教學生組裝水火箭隊員李健哲攝
最熱鬧的時刻出現在發射環節。當“三、二、一”的倒計時結束,第一枚水火箭騰空而起,劃出弧線墜落時,全場歡呼。隨后的“改進時間”里,孩子們聚在一起分析:“剛才漏氣是因為瓶蓋沒擰緊”“下次多裝半瓶水試試”。六年級組制作的“洛神號”最終以30米高度奪冠,組員們不僅相擁慶祝,還主動向其他小組演示“尾翼配重技巧”。
動力小車競速賽中,二年級學生王念慈負責粘貼裝飾,五年級學生唐金澤調試輪軸,兩人配合讓小車跑出最快速度。這種“大帶小”的協作模式,讓不同年齡的孩子都能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圖為學生再在制作動力火車隊員石競儀攝
課程延伸:讓科學種子在鄉土扎根
支教隊并未止步于課堂實驗,而是將科學探索延伸到生活場景。隊員們布置“觀察任務”:讓孩子們回家留意“奶奶拉風箱時的氣流”“爺爺搖轆轤時的摩擦力”,把物理原理與鄉村生活細節關聯。
在后續課程設計中,隊員們結合魚山鎮特色,增加了“黃河水流觀察”“風車轉動原理”等實踐內容。孩子們用飲料瓶制作簡易水流測速裝置,在村口觀察不同風速下風車的轉動狀態,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探索家鄉的工具。
這些藏在瓶罐里的科學密碼,沒有復雜的儀器,卻讓鄉村孩子在動手與協作中,觸摸到了物理原理的本質。當孩子們舉著自己制作的水火箭歡呼時,科學的種子已悄然播下,等待在鄉土中扎根生長。
通訊員王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