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春風拂畬鄉團結之花綻新顏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法治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落地生根,九江學院“紅石榴”民族大團結實踐隊走進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金竹畬族鄉,以“普法、文化交融、同心同行”為主線,開展“法治春風進畬寨”系列活動。團隊將法律知識與畬族文化深度融合,讓法治成為促進民族大團結的堅實紐帶,為民族地區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
公祠里的“法治課堂”:共話團結法治情
在畬族公祠里,實踐隊以畬族山歌調為載體,生動演繹《民法典》亮點條款。“山林田土界分明,合同要寫清……”畬族藍村長用親切的語言,給我們講解,隨后,公祠內的“法治文化展”格外引人注目,畬族傳統契約文書與現代法律條文交相輝映,生動展現民族地區法治發展脈絡。

。ㄋ{村長親自為紅石榴隊員講解知識)
彩繪村里的“法治畫筆”:繪就團結新圖景
在大通彩繪村,實踐隊觀賞“主題墻繪”。以畬族傳統圖騰為底紋,將防溺水、反家暴等法律知識巧妙轉化為彩繪故事:鳳凰圖案旁配著“未成年人受保護,校園霸凌要停止”的畬漢雙語標語”要點。看著嶄新的墻繪,村民大伯感慨道:“把法律畫在墻上,比看字容易懂多了,這也是我們各族一起守護美好生活的體現。”同時隊員葉文俊、馬欣悅用通俗語言為畬族村民科普法制知識。


。“紅石榴”實踐團志愿者葉文俊、涂子悅、馬欣悅為當地村命科普法制知識)
校園里的“畬漢法治課”:澆灌團結幼苗長
在畬族鄉政府,“法治小課堂”精彩紛呈。實踐團成員以畬族民間故事為切入點講解法律知識:“相傳畬族先祖盤瓠立下‘山林共享’的規矩,就像現在的《森林法》里保護生態的規定一樣,這也是我們各族共同守護大自然的體現。”學生們跟著畬族隊員學唱法治山歌,在互動游戲中掌握“防溺水六不準”等安全知識。
遇到同學欺負人,畬族諺語說‘山不欺土,人不欺人’,對應的法律是《未成年人保護法》里的禁止欺凌條款。讓法治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有機融合,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團結友愛的種子。
畬鄉法治的雙向奔赴:共筑團結新家園
活動結束后,隊員身著民族服飾走村入戶普法,成為畬鄉法治建設的新生力量。當身著畬族傳統服飾的“法律明白人”與漢族群眾圍坐一堂講解法律知識,當不同民族的村民在法治墻繪前共同探討權利義務,法治已悄然成為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
從公祠課堂的雙語講解,到田間地頭的協同調解;從彩繪墻上的共同創作,到校園課堂的攜手學習,每一個場景都見證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法治的框架下共享發展成果、共守和諧家園。這種“民族文化+法治建設”的創新實踐,不僅探索出基層治理的新模式,更以法治為筆、以團結為墨,在畬鄉大地上勾勒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壯美畫卷,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