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考古文博學院“史韻”團隊深入綦江區金釵村,將一堂別開生面的“院壩思政課”送到村民身邊,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藝術化宣講的創新形式,將黨的創新理論與鄉村實際相結合,旨在打破理論傳播的壁壘,讓抽象的政策理論轉化為村民可感知的實踐指導,“飛入尋常百姓家”,最終為鄉村發展注入青年智慧與活力。
(活動現場。張淋攝)
這堂特殊的思政課巧妙運用村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活力四射的開場舞迅速點燃了院壩氣氛,快速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為后續活動鋪墊了輕松的氛圍。團隊成員陳昱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生活化的解讀與本土化的案例,實現了“大主題”到“小切口”的轉化,讓村民理解國家安全與個人生活的緊密關聯,增強對宏觀政策的認同感。“金釵故事”環節的設置更具深層意義:快板演繹村莊變遷,讓村民在熟悉的鄉音鄉情中感受時代進步,增強對家鄉的歸屬感與自豪感;情景劇重現大佛寺歷史,則是通過激活地方文化記憶,引導村民認識本土歷史的價值,進而理解文化傳承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這種將理論宣講與地方文化相結合的方式,既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又實現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
(活動現場。趙紫堂攝)
藝術搭橋,理論入心。活動中的互動環節——與村民合唱《第一天》更是將活動推向了高潮,不少村民主動加入互動,院壩里洋溢著歡聲笑語。與村民合唱的意義不僅在于活躍氣氛,更在于構建平等的交流關系——通過共同參與,讓村民從“聽眾”轉變為“參與者”,增強對活動的主動認同。指導老師陳小雨的總結與合影留念,則是對活動價值的二次強化,既肯定了青年學生的實踐成果,也為高校與鄉村的長期聯動埋下伏筆。一張充滿笑容的合影,定格了這場連接高校與鄉村、理論與實踐、青春與鄉土的思政課堂精彩瞬間。
(活動現場。張淋攝)
此次“院壩思政課”是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的生動寫照。對鄉村而言,它是一次思想啟蒙與文化賦能,為鄉村振興凝聚了精神力量;對高校而言,它是思政教育改革的生動嘗試,驗證了“實踐出真知”的育人規律;對青年學生而言,它是一次深刻的國情教育,讓青春擔當在鄉土實踐中找到具體落點。這種“高校-鄉村-青年”的三方聯動模式,為新時代理論傳播與鄉村發展的結合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其意義正在于證明:只有扎根基層、貼近群眾,才能讓理論真正發揮指導實踐的作用,讓青春力量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
同時,“史韻”團隊負責人表示,他們致力于探索這種以文化為媒、以青春為橋的實踐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扎根+文化賦能+人才聯結”的立體化解決方案——當把青春力量真正浸潤鄉土,將黨的創新理論真正融入鄉音,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小節目,用青春智慧賦能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振興的深層動力便會在這片土地上持續生長。后續團隊將繼續深化這種模式,讓青春力量在廣袤鄉村綻放更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