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南寧理工學院“紅壤壽鄉·青衿黔行”實踐隊深入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聚焦旅居養生與大健康旅游產業發展現狀開展實地調研。實踐隊通過走訪百魔洞、世紀養生園、賜福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等點位,系統考察當地特色產業的運營模式與發展潛力。
巴馬作為“長壽之鄉”,依托獨特的自然生態與文化資源,近年來逐步形成以養生、旅游為核心的特色產業體系。實踐隊帶著調研提綱與產業觀察視角,重點探尋自然稟賦與產業發展的結合路徑,以及當前產業運營中的經驗與挑戰。
百魔洞片區:生態資源與旅居需求的對接 當日清晨,實踐隊前往巴馬縣甲篆鎮坡月村百魔洞養生旅居地。該區域因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與高濃度負氧離子環境,成為旅居養生群體的聚集區。實踐隊通過與各地養生游客交流,了解其選擇巴馬的核心因素、居住周期及服務需求。
調研發現,百魔洞周邊已形成以民宿、康養服務為主的配套產業,游客多因自然環境、生活節奏等因素選擇長期旅居。隊員們記錄下不同年齡層游客的居住體驗與建議,為分析生態資源轉化為旅居吸引力的內在邏輯提供了一手資料。
圖為團隊成員在百魔洞合影。通訊員張明巧攝
世紀養生園:文化符號與產業形態的融合 上午11時30分,實踐隊走進世紀養生園。園區通過景觀設計、文化展示等方式,將巴馬長壽文化元素(如傳統飲食、生活習俗)融入旅居場景。實踐隊觀察到,園區內“候鳥人”群體形成了自發的社群活動,涵蓋養生交流、民俗體驗等內容,體現了長壽文化對群體聚集的凝聚作用。
隊員們重點調研了園區的功能布局與運營模式,記錄其在文化呈現、服務配套等方面的具體做法,分析長壽文化如何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的產業形態。
圖為團隊成員在巴馬世紀養生園合影。通訊員張明巧攝
賜福湖度假區:產業鏈條與區域發展的聯動 下午14時30分,實踐隊赴賜福湖國家旅游度假區。通過走訪湖畔民宿、餐飲商戶及當地居民,調研長壽文化對旅游產業鏈的帶動效應。據了解,度假區已形成“觀光游覽+康養住宿+特色餐飲”的產業閉環,部分當地居民通過參與旅游服務實現增收。
實踐隊記錄了度假區在環境保護與產業開發之間的平衡措施,以及不同市場主體(企業、農戶、合作社)在產業鏈中的角色分工,為分析特色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帶動機制積累了數據。
夜幕降臨后,實踐隊對當日調研內容進行梳理,圍繞“生態保護與產業開發的平衡”“服務標準化與個性化需求的適配”等議題展開討論。隊員們認為,巴馬特色產業的核心優勢在于自然與文化資源的獨特性,未來需在服務品質提升、產業鏈延伸等方面持續發力。
實踐隊長表示,后續將結合調研數據,進一步分析巴馬旅居養生與大健康旅游產業的發展瓶頸與優化方向,形成針對性的建議報告,為地方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通訊員 黃麗偉 指導老師 姚順良 申鈺漢 梁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