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迎著微熹的晨光,鄭州大學文學院青禾詩語服務隊的研究生們走進位于群山懷抱中的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陶灣鎮中心小學。校園里,鮮艷的國旗在風中輕輕舒展,孩子們清朗的讀書聲與山林間的鳥鳴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山鄉晨景。在這里,一場別開生面的古典詩詞支教活動正徐徐展開。
這次支教最動人、最精彩的部分,并非局限在教室之內。當陽光灑滿校園外的田野,隊員們決定將課堂搬到更廣闊的天地間,讓孩子們在自然中感受詩詞的生命力。這一嘗試,立刻讓整個活動煥發出別樣的光彩,田野成為了真正的主課堂。
在開闊的田野上,隊員王一帶領著孩子們,用吟唱的方式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沒有復雜的伴奏,只有清亮的童聲在山野間回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孩子們起初有些羞澀,但在王一老師的鼓勵和帶領下,聲音漸漸放開。悠揚的曲調伴著質樸的童聲,飄蕩在綠油油的田埂和青翠的山谷之間。吟唱中,王一老師簡要講解蘇軾在中秋月圓時對親人的深深思念。孩子們仰著小臉,望著藍天白云,似乎更能體會到那份穿越千年的情感。歌聲在風中傳得很遠,一些孩子不自覺地跟著節奏輕輕搖晃身體,臉上露出專注和愉悅的神情。
臨別時,幾個孩子圍住支教隊員,拉著她們的手追問:“老師,等秋天山里的柿子紅了,你們還會再來教我們讀詩嗎?”那期盼的眼神里,閃爍著被詩情點亮的星光。鄭州大學青禾詩語服務隊的研究生們,以詩詞為舟,載著這群山里的孩子,在語言的海洋和自然的懷抱中進行了一次難忘的航行。當平仄的韻律融入山風,當古老的篇章在童聲中煥發生機,文化的種子便在這片質樸的土地上悄然播下,靜待未來生根發芽,綻放出屬于他們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