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號召,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2025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這支來自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黔碳π·智礦探索隊”三下鄉實踐隊的大巴就駛進了文家壩煤礦的盤山公路。

圖為實踐團隊全體成員在文家壩有限公司合影羅朝琨供圖
2025年7月13日實踐隊伍探訪文家壩煤礦的洗煤廠,作為地質工程專業的學生,深知千米井下涌動的不僅是烏金,更有隨采掘而生的“黑色血液”——礦井水。這些礦井水便是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污水主要來源首先是采掘過程中與煤層親密接觸的地下水,被礦物的顏色和硬度所浸染;其次,是洗煤環節剝離雜質后遺留的復雜廢水。在綜采工作面轟鳴的采煤機與液壓支架背后,一條關于水的救贖之路,正在地面污水處理廠悄然展開。

圖為污水處理廠前的橋道以及實踐隊面前的污水處理廠羅朝琨供圖
跟隨著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帶隊的細致講解,逐次走過污水處理的重重關隘,如同一場水的凈化儀式。走過污水處理最新凈化化學用品堆積庫,以及正在改良裝修的污水管道處理地(為防止發生污水管道截堵問題)。直到這一個轉彎我們才看見了處理廠的“致勝一招”,這是污水核心處理區域——生化反應區域。那些翻滾著泡沫的池體,活躍著無數肉眼難辨的微生物‘清道夫’厭氧、缺氧、好氧三區巧妙串聯,為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創造了各自施展本領的舞臺。在精心營造的環境里,這些微小生命體貪婪吞噬著水中的有機物、氨氮、磷等污染物,將其分解轉化。這肉眼不可見的激烈代謝,正是污水由濁轉清的關鍵魔法。

圖為實踐隊員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參觀混凝沉淀池羅朝琨供圖
經過關鍵魔法(生物處理)后的污水流入沉淀池。在這里,完成了使命的微生物絮體與水緩緩分離,沉入池底成為污泥。上層水體則變得澄澈許多,再經過高效纖維過濾裝置精細的物理凈化,去除殘留的細微懸浮物。隨著管道流入一旁排列整齊的綠色罐體內,從而順著管道排入小溪內以及煤礦生產區域內的用水。如礦區內的降水除塵、清潔地面、巷道用水等工作介用于此,可謂做到了物盡其用,積極響應國家環保口號的號召。

圖為污水處理完成后排入小溪羅朝琨供圖
文家壩煤礦對每一滴污水的鄭重處置與再造,正是賦予這古老饋贈以全新的、可持續的生命維度。原來,真正的“光明”不僅在于地心能量的釋放,更深蘊于對每一份伴生“暗影”的責任與凈化之中。這清流潺潺,是科技之力對大地傷痕的溫柔縫合,是工業文明向自然遞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綠色答卷。
對于實踐隊員而言,這次不僅看懂了污水處理的技術流程,更看清了國家政策如何從紙面走進現實——從"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號角,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再到"污水資源化"的具體要求,最終都化作格柵池里的鐵柵欄、生化池里的微生物、監測屏上的跳動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