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秦嶺北麓,層巒疊嶂間裹挾著夏末的溫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的“秦川新筑,暖居綠建”實踐團隊踏著晨光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駛向鄠邑區柳泉口村,這個鑲嵌在秦嶺褶皺里的村落,正等待著我們用專業視角揭開民居熱環境的神秘面紗。

車窗外的風景從城市樓宇漸變為梯田溝壑,當柳泉口村的石碑映入眼簾時,隊員們手中的測溫儀早已躍躍欲試。村口的老槐樹底下,幾位納涼的老人搖著蒲扇,看到我們胸前的實踐隊徽章,熱情地招呼著:“娃們是來瞧房子的?咱這老屋子冬暖夏涼,可有講究哩!” 第一站是村民王大爺的家。青瓦土墻的院落里,幾株石榴樹投下斑駁的光影。隊員們兵分三路:城鄉規劃專業的同學丈量房屋朝向與開窗尺寸,環境工程的伙伴記錄實時溫濕度,而手持紅外熱像儀的隊員則專注于墻體表面的溫度分布。

隨著時間的流逝,隊員們帶著滿箱的實測數據與村民的殷切期盼,實踐隊踏上了歸途。柳泉口村的熱環境故事,才剛剛翻開第一頁。接下來,我們將整理分析所有數據,為村落更新提供兼具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的熱環境優化方案。

這場秦嶺北麓的實踐之旅,不僅是一次專業能力的錘煉,更是一堂深刻的知行合一課。當隊員們的調研圖紙與鄉村振興的藍圖相遇,那些藏在磚瓦草木間的熱環境密碼,終將轉化為讓村民住得更舒適的溫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