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這個赤日如火的七月,安徽理工大學“紅色基因·時代新聲”調研團一行人踏上了合肥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澎湃活力的熱土。青年學子們懷揣著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和對改革浪潮的探尋,以腳步丈量紅色印記,以青春對話歷史風云,在合柴1972文創園、小井莊包產到戶紀念館與安徽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之間,開啟了一場叩問初心、砥礪信念的精神尋根之旅。
工業脈搏里的時代回響:合柴1972的信仰重生
走進由舊監獄與柴油機廠涅槃而成的合柴1972,斑駁的紅磚高墻與鮮活的現代創意形成震撼心靈的碰撞。實踐團成員穿行于“合肥家電故事館”時光長廊,泛黃的照片與飽含年代感的舊家電無聲講述著合肥工業從艱苦創業到蓬勃發展的壯闊歷程。青年們凝視著當年工人師傅們挑戰技術難關的照片,仿佛觸摸到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時代脈搏。

“這不僅是工業的搖籃,更是信仰的熔爐,”隊長在筆記中寫道,“前輩們以汗水澆灌強國夢想,這份‘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志氣,正是我們今日青年最該汲取的精神燃料。”在這里,冰冷的廠房遺跡被賦予溫度,工業的轟鳴在新時代被轉化為青春奮進的號角。
改革春雷起處:小井莊的破冰啟示
調研團追尋改革足跡,深入肥西縣山南鎮小井莊——這個曾點燃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把火”的傳奇村落。在包產到戶紀念館內,一份份字跡樸拙的原始契約文書,一張張飽含喜悅的豐收照片,無聲訴說著當年十八位莊稼漢“生死狀”般的無畏抉擇。當講解員重現那段“不改革,寧愿餓死”的壯烈歷史,成員們無不動容。
小井莊人的勇氣,不僅是生存智慧,更是對束縛生產力枷鎖的英勇突破。他們以‘敢為天下先’的行動,標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坐標。青年學子在小井莊的阡陌間流連,昔日改革先鋒的足跡,清晰指向了今日青年開拓進取的方向——敢于突破,勇于擔當。
血染的豐碑:安徽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中的靈魂洗禮
行程的高潮在莊嚴肅穆的安徽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展開。當青年們緩緩走過陳延年、陳喬年、王步文等江淮英烈的生平展區,一封封字字泣血的家書、一件件帶著硝煙氣息的遺物,構筑成信仰的巍峨長城。陳延年就義前“革命者光明磊落,視死如歸”的凜然宣告,穿越時空直抵心靈。面對巨幅烈士英名墻,全體成員肅立默哀,心潮激蕩。他們與我們年紀相仿,卻為理想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這面墻,是歷史交給我們青年一代最沉重的考卷。唯有傳承其志,方不負英魂。館內光影如訴,英烈精神如炬,照亮了青年學子前行的道路。

此次合肥紅色研學之行,超越了知識的獲取,更是一場精神的淬煉。合柴的工業榮光映照出奮斗的價值,小井莊的改革創舉點燃了創新的火種,烈士的鮮血鑄就了信仰的豐碑。三處紅色地標,如同三塊厚重的基石,共同構筑起青年一代的精神坐標。歸程的車輪轉動,帶不走的是銘刻于心的震撼與思考。調研團的青年們深知,紅色基因的傳承并非止于追思,更在于行動。他們將帶著這份從合肥熱土中汲取的信念與力量,將“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融入時代發展的洪流,以更加堅定的腳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奮力書寫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青春篇章。
(通訊員:陳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