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醫文化,觸摸非遺溫度——重慶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同心圓‘實踐團
為深入理解中醫藥文化的深度厚底蘊,了解相關產業發展,在2025年7月10日,重慶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同心圓”社會實踐團前往中華仙草園進行了調研活動。上午,實踐團與中醫盧傳牧展開交流,并參觀了中華仙草園,實地考察了中藥材種植情況。下午,實踐團通過參與制作石斛饅頭、香囊與艾條,并通過直播形式進行線上宣傳。
上午,“同心圓”社會實踐團來到了中華仙草園。陳祿是中華仙草園的負責人,他出身于中醫世家,受中醫藥文化長期熏陶,回歸故里后打造此園,使其成為墊江縣中醫藥健康產業核心載體,構建起以“醫、養、藥、旅、教”為根基的“五間融合”特色模式。園區占地千余畝,鐵皮石斛等特色藥材在此生長。人工智能技術覆蓋種植、加工等全產業鏈,“企業+基地+農戶”模式聯動近600戶,年加工農產品超4000噸,既穩固產業發展基礎,又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憑借“農文旅商”的融合,園區打造九大功能板塊,藥膳制作互動、百草園科普等豐富內容,使其獲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同時成為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超十萬人次。
實踐團圍繞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中醫與科學融合等議題與83歲老中醫盧傳牧展開交流。盧老分享深刻見解,闡釋中醫宏觀整體的科學性,揭秘河圖洛書與中醫理論的數學關聯,澄清“陰陽五行”并非玄學,而是指導生活的智慧,與此同時還為大學生養生提出熱量限制、優質睡眠等實用建議,從多元視角助力實踐團理解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價值。
下午,實踐團聚焦石斛饅頭的非遺制作工藝,在傳承人的指導下開啟深度體驗。這項技藝融合當地特色藥材與傳統智慧,不同于普通面食,其精髓在于“藥食同源”的理念。此次體驗從概念落地實踐,借助煙火氣傳承中藥材文化,為非遺傳統注入活力。同時,我們開啟直播鏡頭聚焦非遺傳承現場,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力,使其成為全方位展示石斛饅頭技藝與藥草香囊、制作的生動窗口,讓原本藏于鄉村的中草藥文化打破時空界限,從小小的實踐現場走向更廣闊的網絡空間。這種形式不僅讓更多人直觀感受到非遺的鮮活與精妙,更有效擴大了本次“三下鄉”活動在文化傳承領域的影響。隨后,實踐團體驗草藥香囊的制作。在傳承人的帶領下,大家用薄荷、陳皮、玫瑰花等中藥材,按比例精準稱重。從選材到封邊,每步都藏著中藥材的奧秘。大家在制作中觸摸到非遺的溫度,加深我們對“中醫藥源于生活”的理解。
今日,“同心圓”實踐團于中華仙草園開展實踐。在與老中醫交流中,深度感悟中醫藥文化底蘊;在體驗石斛饅頭與草藥香囊的制作中,以直播助力非遺傳播,感受非遺匠心。此次活動,讓我們觸摸到了中醫藥產業的脈動并感受到非遺文化的溫度。未來將以實踐所得,為中醫藥文化傳承及鄉村振興事業添磚加瓦。
作者:重慶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白麗華 滕俊青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