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屬于自己的“房間”
第一次意識到“心需要房間”,是在大二那年的社團招新季。那天我攥著五張報名表擠在人群里,聽著學姐說“這個社團能加分”“那個競賽對保研有用”,身邊的人都在往前涌,我被推著遞出報名表時,突然想起高中時的舊書桌——那時書桌最下層有個帶鎖的抽屜,里面放著沒寫完的詩集、曬干的桂花,還有張畫滿星星的草稿紙,那是只屬于我的小角落。
大學的日子像被按了快進鍵。為了湊夠學分選了不喜歡的課,為了合群跟著室友泡在自習室,連周末都被“提升計劃”塞滿。有次深夜趕報告,電腦藍屏時我盯著黑屏里的自己發愣:我好像把心丟了,它沒地方待了。
真正給心“騰房間”,是從發現圖書館三樓的舊閱覽室開始的。那里靠窗有張掉漆的木桌,陽光透過百葉窗落在桌上,能看見灰塵在光里跳舞。我開始每天抽半小時去那待著,不帶手機,只帶本閑書。有次翻到一本舊詩集,扉頁有前屆學生寫的字:“心也需要透氣,別總關著。”那天我在本子上寫:“給心留個房間吧,放放那些沒說出口的話。”
后來我在“房間”里放了很多東西。有次小組作業被隊友敷衍,我沒像從前那樣忍著,而是在本子上畫了個皺眉頭的小人,旁邊寫“我不開心”——寫完突然松了口氣,原來承認委屈不算軟弱。有次選修課老師夸我隨口說的觀點“很有意思”,我把那句話記在便簽上,貼在本子第一頁,像把糖藏進抽屜。
現在我的“心房間”越來越熱鬧。有次期末周壓力大,我在本子上寫了滿滿三頁“我好累”,寫完倒頭睡了一覺,第二天竟能笑著去圖書館;有次鼓起勇氣拒絕了不想參加的社團活動,我在扉頁畫了朵小太陽,旁邊寫“今天敢說不了”。這個房間不用打掃,不用裝樣子,難過時可以哭,開心時可以笑,不用怕被評價,不用急著懂事。
前幾天路過操場,看見新生在拍“大學目標”視頻,有個女孩小聲說“想每天過得開心”,被旁邊的人笑話“沒追求”。我想起自己的“心房間”,突然覺得,能守住自己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其實每個人的心都是間獨一無二的房間。有人的房間里擺著理想,有人的放著熱愛,有人的堆著沒說完的話。不用急著向別人展示,也不用怕它不夠“體面”,它只要屬于你就好。累了就回去坐坐,難過了就進去歇歇,畢竟這世間最安穩的角落,從來都是自己給的。
如今我的本子寫滿了半本,圖書館的木桌依舊在那里。有時陽光好,我會把本子攤在桌上,看那些歪歪扭扭的字和畫,像看著慢慢長大的自己。原來心有了房間,人就有了底氣——知道無論外面多熱鬧,總有個地方能讓你安安穩穩做自己,這就夠了。
校園生活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