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棵樹,而非一片林:尋找自我的“定力”
大一那年,我總在“模仿”里打轉。看到室友報了三個競賽,我咬著牙也填了報名表,結果連初賽都沒通過;聽說隔壁班同學考了雅思,我連夜買了習題集,翻開第一頁就對著密密麻麻的單詞發愣;甚至看到有人每天六點起背單詞,我也定了五點半的鬧鐘,卻在課堂上困得直點頭。那時的我像株菟絲子,拼命想攀附身邊的“大樹”,以為跟著別人的方向走,就能長成一片茂密的林,卻忘了問自己:你想成為什么樣的樹?
轉折發生在某個春日的午后。我在圖書館后的小花園散心,看見園藝師傅在移栽樹苗。有棵細瘦的梧桐被挪到了角落,遠離陽光最充足的地方,我蹲在旁邊看了很久,總覺得它活不成。可過了兩個月再去,竟見它歪著樹干,把枝丫探向有光的方向,葉子雖不算繁茂,卻每片都綠得發亮。園藝師傅路過時笑著說:“樹哪能都長在一塊?各有各的活法,找準自己的方向,在哪都能扎根。”
那天回宿舍,我翻出了被壓在箱底的素描本。其實我從小就愛畫畫,只是上了大學后總覺得“畫畫沒用”,便把筆硯收了起來。我重新拿起鉛筆,在本子上畫窗外的玉蘭樹,畫食堂前的石凳,畫室友深夜趕作業時臺燈的光暈。起初總有人問:“你花時間畫這些干嘛?不如多刷幾道題。”我也動搖過,直到有次系里辦校園攝影展,我抱著試試的心態投了幾幅素描,竟得了個鼓勵獎。頒獎那天,評委老師說:“你的畫里有生活的呼吸,這是比技巧更難得的東西。”
從那以后,我慢慢學會“定”下來。不再跟風報競賽,而是把空出來的時間泡在畫室;拒絕了不感興趣的選修課,選了門沒人搶的“植物寫生”;室友熬夜內卷時,我按自己的節奏畫畫、看書,早上也不再逼自己早起,而是等天亮透了,帶著畫板去湖邊畫晨霧。有人說我“佛系”,可我知道,我不是懶,是終于明白:我不必活成一片林——林有林的繁盛,樹有樹的挺拔,我只需找到自己的土壤,往下扎根就好。
如今我的素描本堆了厚厚一摞,畫里的樹也從歪歪扭扭變得有了筋骨。我依然會羨慕那些枝繁葉茂的“大樹”,但不再想著成為它們——就像圖書館后的那棵梧桐,它或許成不了最粗的樹,卻在屬于自己的角落,把影子拉得很長。
原來青春里最該學的“定力”,不是固執地不肯改變,而是在紛紛擾擾里守住自己的節奏。不用急著和別人比高度,也不用怕自己長得慢,只要確定腳下的土壤是對的,就慢慢往下扎、往上長。畢竟,這世界既需要郁郁蒼蒼的林,也需要獨樹一幟的樹——成為你自己,比成為“一片林”更重要。
校園生活推薦
- 心態免疫力:接住落差也接住驚喜
- 大學初時我們都有理想圖景,可現實常遇落差——社團面試失利、成績難追上同學、日常也難免潦草。有人困于自我懷疑,有人硬擠“
- 2025-08-20
- 青春當燃,以夢為帆
- 文章以大學生活為底色,書寫青春與夢想的滾燙模樣。
從九月課表、圖書館臺燈等校園場景切入,將青春比作待航的海,夢想喻為
-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