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國寶是大熊貓,圓滾滾的身子,走起路來內八字晃晃悠悠,跑兩步就滾成毛球,可愛的樣子深受大家的喜愛。而今天我們要認識的是住在長江里的“大熊貓”——它圓頭圓腦,自帶“微笑唇”,游泳時像一顆Q彈的糯米團子在水里翻滾,還會突然躍出水面噴你一臉水花!它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生態的“活體檢測儀”——江豚。但你知道嗎?這些“微笑天使”其實正面臨著生存大冒險。今天,我們就來揭開江豚的“秘密檔案”!
江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2500萬年前,它們是從陸生哺乳動物逐漸演化而來的。江豚屬于齒鯨亞目,與海豚、鯨魚有著近親關系。江豚曾經數量非常多,常常跟著江面上的漁船移動,“江豚時出戲,驚波忽蕩漾”唐代詩人韓愈曾這樣描繪江豚在海面上嬉戲打鬧。
但在過去幾十年里,人類活動對長江水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也讓江豚快速走向了瀕危。江豚是個對環境極其敏感的生物,如水土流失、圍湖造田等地理因素的改變導致了江豚棲息地的快速減少。而且江豚屬于洄游性動物,它們洄游的主要目的是索餌,由于長江水域的攔河壩、船閘、水電站等工程,切斷了它們的洄游路線,這使它們無法找到更多的食物。最后,水體被污染、水質惡化、航運噪聲污染等情況也導致了江豚健康問題日益嚴峻。吃又吃不飽,睡又睡不好,一系列的問題讓曾經的長江“土著”無所適從,這些危機直接導致了江豚數量急劇下降,甚至面臨滅絕的危機。
據統計,1986年長江江豚的數量約為3000頭,1997年降至1300頭左右,2006年僅剩約1800頭,2012年更是只有1000頭左右。
為了保護江豚和其他水生生物,我國從2020年1月1日起,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施了為期10年的常年禁漁。除此之外,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漁民轉產就業,學習最新技術,辦起了淡水養殖,有的漁民兼職護魚,守護曾養育他們的魚群。如今已禁漁5年,當我們看到靖江段的江豚母子躍出水面,浪花中躍動的不僅是生命的歡騰,更是禁漁護豚、生態修復的初代“成績單”。保護江豚,從來不只是科學家的使命——少扔一個塑料瓶,舉報一次非法捕撈,甚至只是向身邊人講述江豚的故事,都是在為這份微笑“充電”。正如靖江護豚員老張的感慨:“從前江里網比魚多,現在終于看到江豚帶崽了,這才是長江該有的樣子!”
未來,當“江豚拜風”的古老預言不再是漁民的奢望,當“一江碧水,豚聲十里”成為常態,那便是我們向自然遞交的完美答卷:
作者:宋寧馨 解帝辰 張楚儀 吳量 王子龍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