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局外人》的存在主義思想
論《局外人》的存在主義思想
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作為20世紀文學的經典之作,自出版以來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小說以簡潔冷峻的筆觸,塑造了主人公默爾索這一極具爭議性的人物形象。默爾索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冷漠、對社會常規的漠視,以及在法庭審判中被當作“異類”的遭遇,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存在主義作為20世紀重要的哲學思潮,強調世界的荒誕本質、人的自由選擇以及個體對自我存在的反思。《局外人》被視為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與探討,對于理解小說的主旨以及存在主義哲學本身都具有重要意義。本論文將從多個角度深入剖析《局外人》中的存在主義思想,挖掘小說背后所蘊含的哲學內涵。
一、存在主義思想概述
存在主義認為,個體的存在是一切哲學思考的出發點。與傳統哲學注重普遍本質或共相不同,存在主義強調每個人獨特的、具體的存在體驗。如薩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質”,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上,然后通過自己的選擇和行動來塑造自身的本質。
存在主義強調人擁有絕對的自由。但這種自由伴隨著巨大的責任,因為人要對自己的選擇和行動負責。例如,一個人選擇追求某種職業,就必須承擔由此帶來的各種后果,包括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存在主義者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與世界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世界的存在沒有既定的目的和意義,人類試圖在其中尋找秩序和意義的努力往往是徒勞的。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將西西弗推石上山的行為視為人類荒誕處境的象征,盡管西西弗的努力不會有最終的結果,但他依然要不斷重復這一行為。
面對自由和荒誕的世界,人會產生焦慮、絕望等情緒。這些情緒是對自身存在狀況的深刻體驗,也是存在主義關注的重要主題。例如,在面臨生死抉擇或重大人生困境時,人們往往會深刻感受到焦慮和絕望,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和世界的不確定性。
盡管存在著荒誕、焦慮和絕望,存在主義鼓勵人們通過自我選擇和行動來超越這些困境,賦予生命以獨特的意義。如尼采提出“超人”概念,鼓勵人們超越傳統的道德和價值觀,勇敢地創造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二、《局外人》中世界的荒誕性體現
小說開篇,母親去世。“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清楚。”默爾索在守靈時抽煙、喝咖啡,沒有表現出人們期待的悲傷。在他看來,這些行為是自然的,但在社會傳統觀念中,卻是違背常理的。這種對正常喪葬情感和行為規范的背離,顯示出社會所定義的“正常”行為規范的荒誕,人們往往被既定的規范束縛,而忽略了個體真實的感受。
默爾索對待愛情和友情的態度也異于常人。瑪麗問他是否愛自己,他回答得很平淡,對于結婚也覺得無所謂:“結不結婚都行,如果她要,我們就結”。他與鄰居雷蒙交往,只是因為住在同一層樓,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在他的世界里,情感關系沒有被賦予過多的意義和價值,而社會卻通常強調愛情的熱烈、友情的深厚,這種反差凸顯出社會所倡導的情感模式的荒誕。
默爾索因開槍打死阿拉伯人而受審,然而審判的焦點卻不是案件本身的事實和法律依據,而是他在母親葬禮上的冷漠表現。“他母親下葬時,他沒有流淚,抽了煙,睡了覺,還喝了牛奶咖啡。”于是,檢察官將他在葬禮后的娛樂活動等作為罪證,試圖證明他是一個道德敗壞、冷血無情的人,進而推斷他有殺人的動機。“他們好像在處理這宗案子時把我完全撇開,一切進展我都不能過問,他們安排我的命運,卻未征求我的意見。”法律本應公正地依據事實和法律條文來裁決,但在此卻淪為了社會道德評判的工具,整個審判過程充滿了荒謬性,揭示了法律和社會秩序的不合理。
默爾索在海灘上開槍時,陽光、大海等自然環境對他產生了奇特的影響。“我只覺得鐃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強烈的陽光讓他感到眩暈、燥熱,成為他沖動開槍的一個因素。在這里,自然環境似乎具有一種不可理喻的力量,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甚至會干擾人的行為,使人在無意識中犯下罪行,凸顯出人與自然關系的荒誕,人在自然面前顯得無助和渺小。
默爾索對自己的生命和死亡有著獨特的看法。他在入獄后,對于自己即將面臨的死刑并沒有過多的恐懼和悲傷,而是以一種平靜、麻木的態度去接受。在他看來,生命本身沒有什么意義,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種對生命和死亡的超脫態度,與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對生命的珍視和對死亡的恐懼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生命與死亡在荒誕世界中的無常和無意義。
三、默爾索的自由選擇與存在主義自由觀
盡管生活在荒誕的世界中,默爾索始終堅持自己的自由選擇。他拒絕按照社會期望的方式去生活,不虛假地表達情感,不刻意迎合他人。在面對瑪麗關于結婚的提議時,他沒有因為社會對婚姻的普遍重視而選擇順從,而是遵從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不做違心的承諾。在與雷蒙等人的交往中,他也沒有被群體的行為和價值觀所左右,保持著自己獨立的判斷和行動。他的每一個選擇都體現了存在主義所強調的自由,即不受外界道德、習俗和他人期望的束縛,純粹地基于自己的意愿做出決定。
在被判處死刑后,默爾索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但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自由意志。他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陷入恐懼和絕望,而是坦然地接受了死亡的命運。他意識到死亡是每個人最終的歸宿,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他在臨死前回顧自己的一生,雖然充滿了荒誕,但他始終堅持做自己,沒有為了迎合世界而改變自己。這種對死亡的坦然態度,是他對自由的最后堅守,也是對荒誕世界的一種無聲反抗。
四、默爾索對自我本質的追尋歷程
在日常生活中,默爾索始終保持對自我感受的忠誠。母親葬禮上,他沒有表現出社會期待的悲痛,而是如實描述自己的感受:“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也許是前天。”面對瑪麗關于婚姻的提問,他以“結不結婚都行”回應;對工作晉升的機會,他亦無動于衷。這些行為看似冷漠,實則是他拒絕被社會強加的情感與價值體系所定義的體現。默爾索以近乎偏執的真實,對抗著社會對“正常人性”的規訓,堅守著自我本質的純粹性。
在審判過程中,默爾索深刻體會到世界的荒誕性。法庭并未聚焦殺人事件本身,而是將他在母親葬禮上的表現作為定罪依據,道德審判取代了法律裁決。這種荒謬的處境促使默爾索反思自身與世界的關系,他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從未依賴社會的認可,真正的自我本質在于對真實感受的堅持。審判的沖擊反而讓他從社會價值的桎梏中解脫,完成了對自我本質的初步覺醒。
面對死刑,默爾索經歷了從恐懼到坦然的轉變。在獄中,他開始思考生命與死亡的本質:“為了善始善終……我期望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這種對死亡的接納,并非消極的妥協,而是主動選擇以直面死亡的方式確認自我存在。他拒絕向神父懺悔,拒絕宗教給予的虛假救贖,以“我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依然幸福”的宣言,徹底完成了對自我本質的追尋——即通過對抗荒誕世界,證明個體存在的自由與價值。
五、默爾索的追尋對存在主義的反思
默爾索的經歷揭示了社會規范的荒誕性。社會要求個體以統一的情感模式(如葬禮上的悲痛)、價值標準(如婚姻與職業追求)來證明自身的“正常性”,但這種規范恰恰壓抑了個體的真實存在。默爾索的反抗表明,存在主義所強調的自由選擇與自我本質,與僵化的社會規范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從而引發對社會規訓機制的深刻反思。
默爾索的自由選擇使其付出了沉重代價:被社會排斥、被判死刑。然而,正是這種代價證明了自由選擇的真實性。存在主義強調,自由選擇的意義不在于結果的成功與否,而在于個體通過選擇主動塑造自我本質的過程。默爾索的堅持展現了存在主義的核心精神:即使在荒誕世界中,個體仍可通過自由選擇實現自我超越。
默爾索的自我本質既具有相對性(相對于社會規范而言),又具有絕對性(基于個體真實感受)。他的經歷表明,自我本質無法被外部世界定義,只能由個體通過自由選擇與行動確認。這種認知挑戰了傳統哲學對“本質”的固定化理解,強調自我本質是動態的、生成性的過程。
六、《局外人》存在主義思想的文學與哲學價值
從文學角度來看,《局外人》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人物塑造,開創了一種新的文學風格。小說采用簡潔、冷靜的敘事語言,客觀地呈現默爾索的經歷和內心世界,增強了作品的荒誕感和真實感。默爾索這一極具個性的人物形象成為了文學史上的經典,為后來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人物塑造范式。同時,小說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描寫和對重大事件的敘述,巧妙地展現了存在主義思想,將抽象的哲學觀念轉化為生動的文學形象,拓展了文學的思想深度和表現領域。
在哲學層面,《局外人》為存在主義哲學提供了生動的文學例證。它以具體的故事和人物行為,詮釋了存在主義的核心概念,如荒誕、自由、自我本質等,使抽象的哲學思想更容易被讀者理解和接受。小說引發了人們對于世界本質、個體存在意義以及自由選擇等哲學問題的深入思考,推動了存在主義哲學在大眾中的傳播和發展。同時,《局外人》也對傳統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秩序提出了挑戰,促使人們重新審視這些既定的價值體系,為哲學思考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向。
結論
通過對《局外人》的分析可以看出,阿爾貝·加繆在小說中成功地展現了存在主義思想。小說中世界的荒誕性通過默爾索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審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而默爾索的自由選擇和對自我本質的追尋,則是對存在主義核心觀點的生動詮釋。默爾索這一人物形象不僅僅是一個文學角色,更是存在主義思想的載體,他以獨特的方式展現了個體在荒誕世界中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追求。《局外人》通過對存在主義思想的呈現,引發了讀者對生命、自由、道德等諸多問題的深入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和文學價值。在當今社會,存在主義思想依然能夠給予人們啟示,幫助人們在復雜多變、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堅守自我,勇敢地面對荒誕,尋找生命的意義。
作者:戴梁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