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崢嶸歷史間,探建國之路——觀《建國大業》有感
觀看《建國大業》,就像翻開了一部生動的《中國近代史綱要》,影片重現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風云,讓我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太平天國運動到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卻均以失敗告終。這些歷史證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都無法完成救亡圖存的使命。
《建國大業》從抗日戰爭勝利后的重慶談判講起。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和平建國,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展現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但國民黨反動派一心獨裁,悍然發動內戰,完全不顧人民渴望和平的訴求,喪失民心。與之相反,共產黨深入群眾,開展土地改革,讓農民獲得土地,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的支持。影片中三大戰役,人民踴躍支前,用小推車推出勝利,這便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生動例證。
電影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響應共產黨號召,共商建國大計。這是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不斷發展壯大的體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匯聚各方力量,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影片結尾毛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百年屈辱抗爭的中國人民終于迎來新生。回顧歷史,新中國的成立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是歷史與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銘記這段歷史,以史為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奮勇拼搏。
作者:王子龍、吳量、張楚儀、宋寧馨、解帝辰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