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凝翠處 長河映丹心
清明時節,細雨織就的薄紗籠罩著蒼松掩映的烈士陵園。駐足漢白玉紀念碑前,我仿佛聽見歷史深處傳來的腳步聲,那些永遠定格在青春年歲的面龐,正穿越時空向我們訴說。
1938年的那個寒冬,東北抗聯戰士趙一曼在日寇的刑訊室里寫下絕筆:"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字字泣血的家書,不僅浸透著母親對幼子的眷戀,更凝結著中華兒女對家國的赤誠。當侵略者的汽油澆透她單薄的身軀時,這位31歲的女政委用最后的力氣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將生命化作照亮黑暗的火炬。松花江畔的冰凌記得,這位江南女子如何在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中跋涉,用凍裂的雙腳丈量著民族氣節的高度。
仰望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上的浮雕,南昌起義的軍旗獵獵作響。起義部隊南下途中,25歲的總指揮朱德在贛南山區留下驚心動魄的一幕:敵軍圍追之際,他縱身跳下十丈懸崖,在嶙峋亂石間摔斷左腿仍堅持指揮。梅關古道的杜鵑花見證過,這位未來的共和國元帥如何拖著傷腿晝伏夜行,用鮮血在粵贛邊界澆灌出革命的火種。當部下要為他尋醫問藥時,他只說:"革命者流血不流淚。"
在重慶歌樂山下的渣滓洞,獄中繡制的五星紅旗至今鮮艷如初。江竹筠烈士在就義前夜,用竹簽蘸著棉灰水在草紙上寫下"托孤信":"假若不幸的話,云兒就送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這位被敵人稱為"江姐"的年輕母親,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信仰。當劊子手的槍聲響起時,歌樂山的晨霧里回蕩著她最后的呼喊:"中國共產黨萬歲!"
清明雨絲浸潤著烈士長眠的土地,山茶花在墓碑前靜靜綻放。此刻我忽然懂得,英雄從未遠去,他們的熱血早已化作大地的經脈,他們的呼吸已融進春風的韻律。當我們站在天安門廣場凝視五星紅旗,當復興號列車穿越當年紅軍走過的雪山草地,當年英烈們用生命守護的理想正在這片土地上抽枝散葉。仰望星空,那些璀璨的星辰永遠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
作者:張亞亞,張亞倩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