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邊的絮語
村頭的老井總蒙著層氤氳水汽,井繩在青石上磨出的深痕,像歲月刻下的皺紋。清晨或黃昏路過,常能聽見木桶與水面相觸的"咚"聲,混著女人們此起彼伏的家常話,在井臺邊織成細密的網,兜住了幾十年的光陰。
天還未亮透,王嬸的腳步聲就驚醒了沉睡的井臺。她系著藍布圍裙,木桶墜入井中的聲響格外清脆。"老張頭家的小子考上城里大學啦!"第一桶水提上來時,這話也跟著破水而出。晨霧中,陸續趕來的婦人紛紛驚嘆,井繩搖晃的節奏都變得歡快。李嫂搓著衣服接話,皂角泡在晨光里泛著珍珠般的光澤,"可不是,當年這孩子還在井邊偷玩水,轉眼就成了大秀才。"井臺邊的石板被踩踏得發亮,倒映著女人們眼角的笑紋和發間的白霜。
正午的日頭最毒,老井卻成了天然的空調房。賣冰棍的老漢推著木車在樹蔭下打盹,竹筐里的棉被捂著冒冷氣的鐵皮箱。孩子們舉著剛從井里湃過的西瓜,紅瓤上凝著細密的水珠。張爺爺搖著蒲扇講故事,說到興起時,用煙桿敲敲井沿:"這井啊,清朝就有了,當年鬧饑荒,多虧它救了全村人的命。"井壁上斑駁的苔蘚靜靜聆聽,見證過饑荒年月的悲愴,也記得豐收時節的歡歌。
暮色漫過村莊時,井臺又熱鬧起來。年輕媳婦抱著換下的衣裳,聽著老一輩傳授持家經。"新棉絮要多曬幾遍""腌咸菜得用井拔涼水",這些瑣碎的經驗隨著搓衣板的節奏,從粗糙的掌心傳到年輕的耳中。井臺邊的槐樹落下幾片葉子,飄進洗衣盆里打著旋兒,恍惚間,仿佛看見二十年前的自己,蹲在母親腳邊玩水,把井水濺得滿褲腿都是。
雨季來臨時,老井漲滿了心事。渾濁的井水打著轉,漫過井臺的石階。男人們用粗麻繩系著竹筐,小心翼翼清理井壁的青苔。女人們站在屋檐下張望,念叨著"井水渾了,得等三天才能用"。雨停那日,全村人像是約定好似的,提著水桶來排隊打水。第一桶清水舀出時,歡呼聲驚飛了槐樹上的麻雀,水珠順著桶沿滴落,在石板上砸出小小的水花。
如今回村,老井依然在那里。井繩換成了嶄新的尼龍繩,井臺砌上了光滑的瓷磚,但木桶入水的聲響,人們閑話家常的語調,依舊帶著熟悉的溫度。井口蒸騰的水霧里,恍惚能看見無數個晨昏的重疊——扎羊角辮的小女孩、搓衣板前的婦人、搖著蒲扇的老者,他們的身影與聲音,都化作井邊永恒的絮語,在歲月里輕輕回蕩。
作者:顏夢雨,江浩源,胡玉婷,高晨茜,陳嬌嬌,張琳羚 來源:自創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