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啟示——讀卡夫卡的《變形記》
人性的啟示——讀卡夫卡的《變形記》
在文學中總有一些作品映照出人性最本真的模樣,卡夫卡的《變形記》便是其中之一。它以超乎想象的荒誕情節——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竟變成甲蟲,打破了現實與幻想的邊界,將人性置于一個極端且奇異的情境之中。在這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背后,隱藏著對人性復雜面向的深刻洞察。
自我異化:人性在壓力下的扭曲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夜之間從勤勞盡責的旅行推銷員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這一荒誕的變形不僅是身體上的突變,更是心靈上自我異化的鮮明寫照。在變形前,格里高爾為了家庭生計奔波勞累,長期處于矛盾痛苦之中,一方面想恢復從前的上班生活,承擔家庭責任,另一方面又很想擺脫勞苦的工作。這種內心的掙扎與沖突,反映出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基本要求不能被滿足和社會責任過大造成的壓力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他內心的混亂和逃避,產生了自我的異化。
變形初期,格里高爾只是外形變成了動物,內心世界依然具有人的情感和思維。他依舊對家人關懷體貼、負有責任,躲在自己房內、不敢開門,生怕嚇跑了不得不留下來照顧母親的妹妹;在秘書主任見到甲蟲形象被嚇跑后,他馬上想到的是一定得說服秘書主任繼續聘用他;當生活逼迫妹妹必須到外面工作時,格里高爾則羞愧與焦慮得心中如焚;特別是臨死前的午夜,沒有家人的陪伴,格里高爾用盡力氣吐出最后一絲微弱的氣息,不忍心驚擾家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格里高爾的人性逐漸消退,蟲性不斷滋生,開始了心理上的異化。他不再對與外界交流感興趣,總是蜷縮躲藏在黑暗的沙發下不出來,內心世界也在不斷地麻木,拒絕和人類社會的聯系。原本起著延伸人生存空間作用的窗戶,也失去了連接的功能,這充分體現了他在壓力下人性的扭曲與自我異化的加深。
卡夫卡通過格里高爾的自我異化,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個體在巨大壓力下人性的扭曲。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常常面臨著各種壓力,為了生存和物質利益,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個性和情感,逐漸失去了自我。這種自我異化不僅影響了個人的身心健康,也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系,讓我們反思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是否應該更加關注內心的需求,保持人性的本真。
親情異化: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脆弱
變形后的格里高爾,不僅失去了工作能力,更失去了在家庭中的地位。家人對他的態度從最初的震驚、同情,逐漸轉變為厭惡和拋棄,這一過程深刻地揭示了親情在物質利益面前的脆弱與不堪一擊。
起初,妹妹是格里高爾在家庭關系中最親近的人,也是他最大的驕傲,他努力工作想讓妹妹進入音樂學院擺脫社會底層的身份。妹妹對格里高爾倍加關照,用心挑選他喜歡吃的食物,定時打掃房間、偶爾向圣者祈禱、細心觀察著哥哥的一舉一動,用心照顧著他,創造舒適的能讓哥哥重新變成人的一切環境。然而,當知道自己的哥哥格里高爾變成了一只無所事事、只會消耗食物的甲蟲,無法正常上班賺錢甚至已經成為家庭最大的負擔累贅時,妹妹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他還沒有進入房間,門立刻就關上了,還上了門栓,鎖上了。背后這一系列的動作嚇了他一跳,嚇得他的那些小腿往里緊縮。這樣迅速關門的人正是自己最愛妹妹”的情節中,妹妹對格里高爾的態度從關心變成了冷漠和決絕。母親起初強烈要求見他,拼命叫嚷讓她進去不幸倒霉的兒子,可當格里高爾確實成了甲蟲,失去了賺錢養家的功能時,母親無意撞見到兒子,竟然跳起來嚇得暈了過去,對他避之不及,再也沒有去見過他。父親本是家中的絕對權威,格里高爾代替父親成為家中養家糊口和還貸款的頂梁柱,父親本該是最感激兒子的行為的人,但卻是最厭惡兒子的人,甚至不惜動用武力,緊握拳頭,一副惡狠狠的樣子,仿佛要把格里高爾打回房間里去。
卡夫卡借此揭示了現代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親情異化現象,在金錢至上的社會環境下,即便是最親密的家庭關系,也難以抵御利益的誘惑與侵蝕。這讓我們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堅守親情的底線,不被物質利益所左右,珍惜和維護與家人之間真摯的情感。
人性微光:絕望中的希望與救贖
盡管《變形記》中充滿了人性的異化與冷漠,但在絕望之中,我們仍能看到一絲人性的微光。格里高爾雖然身體異化,但內心深處仍保留著對家人的愛與責任。他意識到自己給家里造成的損害,意識到自己已成為了家人的負累,于是“他消滅自己的決心比妹妹還強烈”;即使在他的鼻孔里“呼出了最后一絲搖曳不定的氣息”時,他還“懷著溫柔和愛意想著自己的家人”。這種在絕望中依然堅守的對家人的愛,是人性中未被完全泯滅的光輝。
從更深層次來看,格里高爾的這種人性微光也反映了人類在困境中對自我救贖的渴望。他雖然身體變成了甲蟲,但內心依然在掙扎,試圖與家人溝通,尋找自己的存在價值。這種掙扎和渴望,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即使在極端的環境下,人性的力量依然能夠閃耀出光芒。
卡夫卡通過格里高爾那不可思議的變形之旅,不僅深刻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與親情的淪喪,更在絕望的深淵中為我們點亮了一盞人性的明燈,展現了救贖的可能。這部作品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追求物質利益時,內心深處那份對情感與精神世界的渴望與呼喚。它告誡我們,在生活的重壓與困境面前,務必堅守人性的底線與尊嚴,不可因一時的得失而迷失了自我,更應珍惜并悉心維護與身邊人之間那份真摯而純粹的情感紐帶。
作者:王潤灝 來源:原創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