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臘月二八,爺爺奶奶都會炸我最愛吃的糯米圓子。
說來也怪,我不太愛吃糯米做的食物,總覺得吃起來粘牙,好不習慣,但確對這糯米圓子情有獨鐘,每每吃過,總都念念不忘……
炸圓子,是合肥過年的習俗,一次會做很多,在大鐵鍋上堆出了個小山丘,吃到年后也吃不完。剛出鍋的圓子是最好吃的,炸透后撈出,金燦燦,圓溜溜,活像一顆顆金球兒,讓人忍不住咬下一口,我常常等在一邊,爺爺撈一個我吃一個,等不及放涼我便就一口塞進嘴里,直燙得我心窩子疼!脆脆的外殼咬開,里面的糯米香甜軟糯,肉香和醬香慢慢在口腔里綻開,一個不夠,又接著一個,看著我吃得開心,奶奶心里也美滋滋,手上搓圓子的速度又加快了……
炸圓子看著簡單,確是個精細活兒、大工程,得經過剁、蒸、搓、裹、炸五道工序,所以常常是全家出動。村里都說我們家的圓子做得最好吃,確是這樣的,爸爸總會把蒜、蔥剁得特別碎,說是這樣和進肉和糯米里,就只能吃出香味,卻沒有顆粒感。拌餡時來幾勺子豆瓣醬,是爺爺調味的“獨家秘方”,提味,增香!在肉和糯米充分攪拌均勻后,我和媽媽就可以開始搓造型啦,圓子下鍋前先要在雞蛋液里沐個浴,等到筷子插進油鍋里冒泡后,便能陸續下鍋了,接著,便是漫長的等待……等它們慢慢浮出“水面”。等圓子出鍋的時候,我總喜歡觀察爸爸燒柴火,看!那火苗兒一叢叢竄動,跳躍舞動。聽!那木柴被燙得噼里叭啦地響個不停。炭火徐徐燃燒,越燃越旺,溫暖了整個廚房,也溫暖了我的心窩……
老房子翻修了一茬又一茬,鋼筋水泥筑起新墻,鋁合金窗框住了整片藍天,唯有廚房角落的土灶還固執地守著歲月。那些長短不齊的柴火碼得齊整,每次點燃時“噼啪”炸開的火星,總像在跟現代化的電磁爐、燃氣灶暗暗較勁。爸爸說柴火灶煮的米飯有種獨特的香味,說不清楚是什么味兒?但總是獨特的,我想,應該是家的味道吧……
炸圓子這天我總是最開心的,一大家子都擠在廚房里,熱鬧著,笑著,期待著,期待著美味,期待著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