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血之路,求生之途——讀《許三觀賣血記》有感
我們中國人常常強調血緣關系,因為血緣維系著親情,“血濃于水”一詞最能體現。為了至親之人,我們會傾盡一切,不惜一切代價。許三觀便是這樣一個人,而他所做的,甚至超越了血緣。
《許三觀賣血記》,光看書名就知道講的是一個賣血的故事,但嚴格來說,我覺得講的是一個欲望與生活、親情和愛的故事。在我們一般人的觀念中,賣血是迫不得已、陷入絕境的舉動,而在許三觀和他的同鄉們看來,賣血是一個男人身強體壯的表現,說明這個男人值得托付。在這樣荒謬觀念的傳播和驅使下,許三觀開始了他的賣血之路,他的命運之輪,也由此開始轉動。
許三觀將全身的血液看作一種積蓄,到需要用錢的時候就拿來用,娶老婆是,養孩子是,治病是,滿足虛榮心也是。如果說年輕時候他有賣血的資本,那么等他逐漸老了,需要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了,他便開始后悔之前沒有把錢用在正軌上。而當初帶著他賣血的阿方和根龍也病得病、殘得殘。這其實就是大多數賣血人的辛酸結局,明知取之無道,卻不得不取,除了種莊稼、在工廠里打工,這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快速賺錢的途徑,生活的重壓讓他們別無他法。
事實上,許三觀在前期給我的印象并不好。他用賣血的錢破壞“油條西施”許玉蘭與何小勇的婚事,美其名曰給自己找老婆;他一開始總是對一樂有偏見,因為那些流言蜚語差別對待一樂;他用賣血的錢來慰問自己的初戀情人林芬芳,最后卻弄巧成拙……這樣無賴又流氓的一個人,用賣血作為自己卑微的生存方式,滿足自己生活的欲望。但到了后期,他對生活的欲望逐漸轉化為一種無奈但又強烈的求生欲望,他的人生出現了轉折,他不僅要讓自己活下去,更要讓家人活下去。
許三觀是一個特別重視血緣關系的人,但他并沒有被其束縛。全書最感人的當屬許三觀和一樂的父子情,在心底確認一樂不是自己的兒子后,許三觀不愿意把自己賣血的錢花在一樂身上,但到最后,他為一樂賣的血最多。因為一樂打破方鐵匠兒子的頭,他去賣血賠錢;為了一樂的病,他在去上海的路上一路賣血,那是會讓人喪命的“賣血”之路。他掙扎過,他恐懼過,但責任與擔當喚起了他求生的欲望,不是為了自己活著,而是為了家人活著。以前那個無賴的許三觀逐漸意識到自己父親和丈夫的角色。這樣的角色讓他以一種艱難的方式成長,將他的內心變得柔軟,將他的靈魂鍛造成堅硬的鋼。
那段饑荒的歲月,那段痛苦的歲月,那段求生的歲月,那段被親情與愛包裹著的歲月,幾乎都是靠著許三觀賣血維持起來的。現實雖殘酷,但也有值得回味之處,那便是許三觀與家人們溫馨而又心酸的生活互動。吃不到美味可口的飯菜,他便用嘴繪聲繪色地“炒”給孩子們和老婆吃;一樂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吃不到陽春面而嚎啕大哭,許三觀心軟帶著他重新下館子;許玉蘭被批斗罰站,許三觀偷偷把肉埋在米飯下面,親自送飯給她……這是困苦歲月里的長詩和信念寄托。小人物的生命中沒有什么大風大浪,因為“現實”這片大海的一個小水花,便足矣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咬著牙挺過來,是他們唯一的選擇,更多時候,他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人。這便是親情的神奇之處,它可以超越血緣,它讓我們在窮途末路之時也能奮不顧身,拼死一搏。
許三觀帶著欲望踏上這條賣血之路,生活的欲望,活下去的欲望,他用血養活了整個家。當他老了,他的血賣不出去了,挺過重重磨難的許三觀卻崩潰了。他把賣血看做求生之途,但他不知道,支撐他走到最后的,一直是對家人的愛,是那份超越血緣、同甘共苦的愛。
作者:曾夢涵 來源:泰州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