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以黃梅戲為例
文化自信,以己文化為基,以己文化為榮。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積累毋庸置疑是博大精深的。近幾十年來,中國對于文化的保護與重視遠遠高于百年前的絕大多數時期。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我們文化自信的源頭之一便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今天,我們來談談黃梅戲,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價值。
“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黃梅戲,作為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曲種,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絕大多數安徽人,在成長初期或多或少都聽過一小段黃梅戲。例如黃梅戲重要曲目《天仙配》中“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一句,更是家喻戶曉。為什么百年前的黃梅戲,會在安徽流傳度如此之高呢?十多年前,我當然不會想到這樣的問題。而如今想來,若是身邊的人都會幾句黃梅戲,聽到黃梅戲也能跟著唱到幾句的話,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而此種情況,我將其歸為“文化歸屬感”。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有文化歸屬感。無論是作為安徽人,對于安徽文化的文化歸屬感,還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于華夏文明的文化歸屬感,都是如此。
小時不懂黃梅戲,最直觀的感受便是有意思,有腔有調,描繪的場面栩栩如生。“綠水青山帶笑顏”,讓我十分好奇當時的場景,但也只是淺嘗輒止。直到初中,老師第一次開始講解黃梅戲,才開始懂其中的奧妙。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這是流傳度極廣且人人傳唱的重要原因。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這是從小便可對其有所了解并抱有興趣的原因。“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馮素珍為救自己的丈夫考取了狀元,后棄官歸鄉,表達了愛情的清澈與真摯;“長城尋君君不見,你半為風雨半為塵”,表達了孟姜女對于丈夫之死的悲痛,渲染了悲涼的場面,使人帶入感較強;“空樓臥病衾帳冷,命如青絲弱魂消”,表達了李香君獨守空房的凄清寂寥。一個個故事,一段段佳話,在民間流傳。而黃梅戲在安徽外其他地區,其流傳度與受眾面也較高。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仙配》等重要曲目甚至在國外也有所表現,在一定時期內轟動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
如果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鎮,甚至一個街區擁有屬于自己的文化,且該文化流傳在外,且流傳極廣,那么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為此而自豪。這便是我所理解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精彩紛呈,兼容并蓄,因此我們國家的文化自信磅礴又不失謙遜,表現在各個文化組成單位上,而恰又是這些包括黃梅戲在內的各個單位,組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作者:王悅, 楊程旻 來源:安徽中醫藥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