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鄉與建設者
鄉土鄉情,至真至美。沈從文的《邊城》為我們描繪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川湘之地的風土人情。在展現樸素人民真善美的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社會生活的向往。
在風雨飄搖的社會大背景下,作者不突出它的黑暗面,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極力刻畫了一個“桃花源式”的小村落。與當時社會形成鮮明對比。作者把主人公投入到原始的自然環境中,拋棄世俗的喧鬧。在我的理解里,這是富有浪漫色彩的一種藝術手法。
我喜歡這部小說的理由,當然不止這些。“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便是對他們安逸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感情”這一明線上,還貫穿著許許多多條暗線。有規律得交織的關系網,許許多多的鋪墊等,這些都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價值。打上了詩情畫意的地域烙印,故事的發展也如涓涓流水,令人神清氣爽。柔和理性的外殼下,也蘊含著有力的精神內核。這種強烈的對比,不僅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也讓當時的人民開始憧憬美好生活,開始反抗,對著霸權統治做出了一記迎頭痛擊。全文沒有熱烈的吶喊,也沒有激烈的反抗。順其自然的語句就像微風吹過發梢,鳥兒振開翅膀。輕輕一振,卻在一個諾大的國度掀起了一陣風潮。其美學價值不言而喻,但最令我敬佩的,是戰亂年代作者對于“理想國”的遐想。于是,給迷茫的人性指出一條明路——純潔自然的愛尚且存在。修繕重建亂世國人的價值觀念,給每一位身處逆境的人以光明和希望。
在社會主義的光明道路上,《邊城》已經不只是邊城。心靈上的凈土正漸漸拓展。而我相信,在所有中國人民的奮斗下,沈從文筆下的美好終將歸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作者:王悅 來源:安徽中醫藥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