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
返回鄉土,一直都是中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人們對于家鄉具有強烈的歸屬感,而鄉土文學的中心就是返回鄉土意向,或者說是返回生命和自然的意向。
文學史發生到20世紀八十年代,經過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的影響,人們的創作思維在寬松的思想文化環境中演進變化,呈現出新鮮的氣息。而《人生》便是該時代背景下誕生的作品。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位高中畢業生,他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斷走著,也不知是向前還是往后。進了城去,重逢了黃亞萍就拋棄了農村姑娘劉巧珍。而在這一過程中,路遙用大篇幅描寫了高加林在離開故鄉做出選擇后的矛盾心理與精神上貧瘠且自暴自棄的狀態。事業上忙活一通終于有點起色后,卻被克南媽媽舉報而失去了在城里的一切,他不得不重新回到生養他的那片土地。返回鄉土,便在這里出現了。高加林悶悶不樂且羞愧的在回家的路上,他本以為會受到村民的嘲笑與指責,指責他拋棄自己的愛人,只想著自己的飛黃騰達。但事實上返鄉途中,迎接他的是村民的安慰雨夾道歡迎,是德順爺爺像以前一樣的諄諄教導,甚至還有劉巧珍為他的求情與為其謀工作的心愿。小說中淳樸、自然的民俗風格是路遙創作的一種理想化的世界。重返故土、返回自然,在整個中國社會快速走向城市化的復雜情況下,路遙選擇了在復雜中回歸本心,回歸最純真的感情。
工業與農業文明的撞擊,讓許多人走向城市,走進機械世界中。因此,“返鄉”便成為了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題材,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文學發展到20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有了自由化、現代化的特征。《人生》中,戀愛自由、穿衣自由等等現代思想已經貫穿其中。改革的春風吹遍了中國大地,不僅吹向城市,也吹向農村。人們的思想更加包容,去到城市打拼屢屢碰壁的年輕人,歸鄉的這樣一種情結便愈發濃重。
在繁華的大都市里,新晉的青年人滿目燈紅酒綠。在他們的意識里,空洞的城市里少了空氣中泥土的氣味,少了家的溫暖。在對城市的厭倦情緒出現后,人們眼中的故土,就不再是原先自己所認為的落后之地,而是圣潔、自由的樂土。他們突然發現,泥沙遍地的農村故鄉,才是靈魂與精神更好的棲息地。
在城市與農村來來回回的過程中,高加林逐漸了解了城鄉之間究竟有哪些區別,而這也是路遙眼中城鄉的差異。路遙是用陜北農村的山水里孕育出來的,他的思想固然帶著農村鄉土文化影響下的特征。在社會飛速發展的八十年代,路遙在迷茫與探索中,寫下了一系列的小說,其中便包括著《人生》。高加林、劉巧珍、德順爺爺等,這些人物都帶有著顯著的農村特色。在小說中,鄉土意味著自然,意味著本心,意味著生命。返回鄉土,重新親近自然,熱愛蓬勃的生命,重新找到自己的追求與初心。
作者:王悅 來源:安徽中醫藥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