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中醫門,做好中醫人
——關于傳承中醫藥發展的論述
前言: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五千年文化積淀,一百年嶄新征程,無論處于何方何時,有一種精神,總能穿越時空,與時代同行;有一個節點,總能喚醒記憶,讓心靈相通。是的,中醫的常青藤聯系著時代與時代,聯系著中醫人與中醫人,聯系著“我”與“我們”。身處于疫情常存,處處需要醫生的時代下的吾輩青年,選擇了中醫這個專業,則更應擔負起時代重任,踏進中醫門,做好中醫人。
關鍵詞:中醫 中醫的形成 中醫的傳承
中醫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以自然科學為主體的多學科知識交融的一門學科,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活躍于宋金元時期。
- 整體觀念
-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指導思想。
-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形成的哲學基礎是氣一元論。
- 主要體現在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三個方面。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主要體現于五臟一體觀,形神一體觀,并且尤為重視精氣神一體觀。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主要體現于自然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和病理的影響。
- 古人探求人體生命奧秘,所采用的觀察方法主要有直接觀察法和整體觀 察法兩種,正體現了整體思維。
- 辨證論治
- 辨證論治為中醫學的主要特點,其精神實質是證同則治同,證異則治異。
- 確立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是《傷寒雜病論》。
- 中醫學辨證思維的主要內容是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之傳變。
- 中醫學在認識和處理疾病的過程中,強調辨證和辨病相結合,正體現了辨證思維。
-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包括有利的社會文化背景、醫藥知識的積累、對人體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觀察、古代哲學思想對醫學的滲透。
- 中醫學在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下構建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
-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確立。
- 中醫學的科學知識體系中涵括了自然科學的知識、人類文化的知識、社會科學的知識、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兵法學方面的知識。
- 中醫學基礎理論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中醫學對疾病及其防治的認識三方面。
(一)了解先人在各自領域的成就及貢獻
瀹一壺飄香清茗,捧一卷《中醫基礎理論》在手,曾是多少志意中醫者的必修之行?滿腹才情,學貫古今,扁鵲在中醫修養的一路幽徑留下芬芳氤氳。扁鵲在
總結前人醫療
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聞、問、切的診斷疾病的
方法。穿越晨昏晴雨,相攜日月辰星,終成就一代醫學大家。 暴雪寒夜,風浪喧囂,外科鼻祖華佗無所畏懼。他首創用
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他所使用的“
麻沸散”是
世界史最早的
麻醉劑。華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術,開創了全身麻醉手術的先例。他不但精通方藥,而且在針術和
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白刃相遙,妙手回春,醫圣張仲景懸壺濟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
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
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大千世界,各人所專自有不同,正是因為在各自領域全力以赴,方不負光陰往來,守得月明云開。
(二)學習現人的品質,挖掘自身所長
我有朱玉,日月礪之。個體開掘所長,潛心成長,實為求得發展的不二之路。懷赤血丹心,赴逐夢之約,曾是多少中醫為業者的人生路徑?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等主辦的“最美中醫”宣傳活動2016年11月 1日在京舉行,79名優秀中醫人入圍“最美中醫”。“最美中醫”宣傳活動于2016年啟動,旨在深入挖掘臨床一線及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講好中醫故事,傳播中醫藥正能量。活動啟動以來,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指導以及各省市中醫藥學會和有關單位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截至2016年11月9日,共收到232位“最美中醫”候選人的推薦材料。經過形式審查、網絡投票、專家評議、公示,最終有79位中醫藥工作者被確定為“最美中醫”,包括全國各地臨床一線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鄉村醫生等。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有言,中醫藥是親民的,它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來一去之間得到了升華,我們每個中醫人都應該牢記于此,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從古至今,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推進,每一位名留青史的中醫大家,無一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我們需要接過他們手中的接力棒,在傳承的同時做好創新與發展,讓中醫藥在“最美中醫”的繼承與發展當中不斷磨礪、不斷去適應這個時代,進而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我不由又想到熱映電影《八佰》所記錄的歷史,鎮守四行倉庫的戰士雖早已知曉己方寡不敵眾,卻仍舊以生命守護家國之念,在民族遭遇重創的漫漫長夜中迸發出最閃耀的星光。他們是人民的英雄,是社會的英雄,是國家的英雄。人們對英雄的固有印象,或許是《戰狼》中力挽狂瀾的冷鋒,或許是《三國演義》中義薄云天的關羽。他們無憂無懼,他們不屈不撓,他們所向披靡,F實中的英雄,可能沒有這些影視人物的傳奇,亦沒有他們的超凡能力,卻依然能夠震撼人心。吳孟超退休后不忘治病救人,雖然每次術后都汗濕衣衫,但他仍舊堅定地奮斗在臨床一線。他表示,只要組織和病人需要,自己隨時可以投入戰斗。英雄,就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英雄不是用努力鍛造的,而是用熱血澆灌的。這些最終成為英雄的人,從不將英雄視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三)與集體共同進步,鑄就輝煌
浮天浪海,立馬昆侖。個體與集體相攜而行,方能行穩致遠,鑄就輝煌。 觀照當下,當新型冠狀病毒的挑戰在中華大地之上掀起巨浪,風暴眼中,有鐘南山、李蘭娟、張定宇等無數醫護工作者與病毒進行殊死搏斗;醫療線外,有九五后女孩甘如意不分晝夜騎行三百公里承擔崗位責任,快遞小哥汪勇無畏風險 主動接送醫護人員,更有如他們般的無數普通人各自投入“全民戰疫”的偉大斗 爭。正因為社會中的毎一個個體各盡其能,由此支撐的民族集體方能挫而愈勇, 困而愈強。閑暇時讀書,最愛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點,看海棠花未眠。”那是怎樣一種溫柔而虔誠的心態啊。一位老人,借著微曦晨光,披衣而坐,默默于窗扉間凝神細窺睡眠中的花朵,毫不打擾,沒有上前采擷,也未用一卷膠片記錄花朵淺眠的模樣。他愿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來呵護那一方自然的美的盛開,這更是一種尊重,無言,卻浸透在凌晨清淺的天光里,提醒我們,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蟲一鳥,皆是倔強而美好的生靈,懷著尊重與珍視,去欣賞、去“遷就”她們, 才能領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動。集體就像是川端康成眼里的花,我們則是呵護花開的暖陽。個人與集體攜手并進,方能“妙手回春”、“懸壺濟世”。
結論:大風泱泱,看千年征途,激流浩蕩;大潮滂滂,攬今朝勝景,磅礴萬丈。覽中醫千年的歷史長卷,我們經歷了由遠古時期至今的偉大蛻變;聽中醫千年的世紀回音,我們經歷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病由邪生”到“繼承與創新并重,中醫中藥協調發展,現代化與國際化相互促進,多學科結合”的思想變革;觸中醫千年的波折坎壈,我們經歷了焚書坑儒、文革的文化阻礙。如今中醫的蓬勃發展都是先輩們或肝腦涂地或胼手胝足換來的。寰宇浩瀚,群星璀璨。廣闊天幕之中,讓我們做那繁星中的一顆,共同編織起星河波光的神話。踏進中醫門,做好中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