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西湖之景
自小喜歡蘇軾的詩,也垂青于江南行舟的煙雨蒙蒙。“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每當讀到這里,心里便不由得一緊,世人記憶中清麗宜人的西湖,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每個詞都美到骨髓里,釀出閑情安雅的香。趁著國慶的假期,索性去游西湖,心里頗多感慨。
西湖的美,是倒影在湖面的靜美,似嬌滴清秀的鄰家碧玉,那樣不動聲色,只是一顰一笑就讓人夢繞魂牽,那天起了個大早,太陽在地平線剛探出頭。湖邊行人尚少,老天也是作美,小雨那么淅淅瀝一下,世界便都融入了西湖的畫境。
“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古人的一句西湖雨,引我入了真江南。她的美,不是大家閨秀那般人皆歡喜,是不語不言的鳶尾,淡藍里透著幽紫,嬌艷里露著哀傷。湖面如鏡,將湖心亭僅僅簇擁。小亭就這么孤立無援的里在水中。亭的周身是大葉的荷,已不是荷花盛開的時節,湖面上盡是殘荷枯葉,沒有盛夏的妖嬈張揚,她們蜷縮著莖葉,故自安好地活著,活得自在,去的安詳。她們依偎在西子湖畔,見證著錢塘余杭古往今來的繁華,那“煙柳畫橋,風簾翠幕,暮山空好”的好景,惹得萬千文人騷客為之落淚傾心,也承載著游子的鄉愁故人的情絲。西湖啊西湖,她就是那么呆坐著,等著什么,伴著死寂的夜,此刻無言,應是無言,癡心無人賞,盡是離人怨。
如若盛夏,荷花盛放,接天蔽日,或許可以學著與“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李清照爭渡爭渡;若是凜冬,那亦可乘扁舟一葉,看“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附庸一回張岱的癡。可這偏偏是秋,涼風不知我意,留心憔悴,傷心地。
等了許久,耀華初上,在西湖水面泛起萬千道斑駁破碎的金波,銀花飛濺。我看見那耀陽高升,行人漸漸多了,游船一抹劃開湖面的安詳,浪花撥開兩邊碎金,國慶的喜慶氣氛回歸這片湖面,帶來新生的氣息。浙江作為中國共同富裕示范區,西湖的美被更多的人知曉和青睞,往日總是帶著傷感冷清的西湖,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旅游金名片,這方水土滋育出醇香的龍井,取凈水一泡,賞茶葉沉沉浮浮,品人生千姿百態,喜樂安康。國慶啊,百年前的今天,祖國大地風起倉皇,山河破碎,西湖在戰火中彷徨,也靜靜看著人們在存亡中崛起,奮勇去反抗。如今的西湖,承載著不僅僅江浙人心底的回憶,更以獨特的西子湖文化,帶動引導著一代又一代浙江人勤勞奮斗,開創自己的天地!遠方的朋友啊,也歡迎來杭州西湖,于萬萬人海中遇見,尋覓喧囂城市里的那一抹靜,尋得人生自在歡喜。
作者:吳昱君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