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為我 ——探索《你別無選擇》的成長意蘊
人生其實就是一種選擇,你別無選擇。 ——劉索拉
摘要:劉索拉以某音樂學院為背景,描寫一批學生與教師,塑造了一群不可思議的荒誕的人物形象。他們各有怪癖,都無甚意義可言。小說在荒誕的氛圍中包孕了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活力和克服精神危機反抗。背后實質其實是個性與共性、自由與規則、創新與傳統之間的矛盾與沖撞,而對個性、自由與創造的渴望與渴求,不僅屬于 20 世紀 80 年代,同樣屬于當下和未來。小說的幽默顯然是“黑色”的和悲劇的,青春迷茫的背后其實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追問,成長的主題也是哲學的主題。
關鍵詞:青春成長;功能圈;內傾性;黑色幽默
1955年生于北京、1983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劉索拉女士于1985年發表處女作《你別無選擇》,隨后發表中篇小說《藍天綠!、《尋找歌王》等。小說中,某音樂學院的幾個學生在探尋自己專業和人生價值的過程中,與代表陳舊僵化教育體制的“功能圈”以及現實代言人賈教授發生了尖銳沖突。小說出版后曾在全國引起轟動,被港媒稱為“劉索拉旋風”;2018 年,該小說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一
劉索拉的小說被看成是我國新時期“先鋒派小說”的首批作品。她的小說多以音樂界生活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筆法,表現當代中國80年代的現實,筆下人物多為“精神貴州”或“迷惘的一代”。《你別無選擇》一文,“就如一顆能激起水花的石子,成為中國文學史當代文學史上‘先鋒小說’的開篇之作”。
以現在的眼光回望過去,《你別無選擇》《藍天綠海》《尋找歌王》等作品都是經典之中的經典,或許新時期文學不能簡單地按照文學史那樣分類,如果照本宣科分類,她可以屬于現代派、先鋒派開山,王蒙覺得這批人都很仙,同時劉索拉、殘雪、馬原這批人也有向民族歷史尋根和類似垮掉一代的迷惘,就像小說里說的“去找找看”是他們無法釋懷的主題。在成長中他們受文革的影響較小,受西方文藝影響較大,“功能圈”的象征,對保守教授的反抗,在1985年那個全民寫詩的青春期觸動多少人的叛逆心理。縱然小說反映的是20 世紀80 年代大學校園里的師生故事,但他們的茫然、痛苦、奮斗和求索,背后實質是個性與共性、自由與規則、創新與傳統之間的矛盾與沖撞。而對個性、自由與創造的渴望、渴求,不僅屬于20 世紀80年代,同樣屬于當下和未來,具體的沖突和抗拒方式會有所變化,但本質不變。因此,雖已時過境遷,學習分析小說中主要人物形象并探索其成長、教育啟示意義,仍具有當代價值。
二
在《你別無選擇》中,主人公們面臨著種種選擇,這些選擇既關乎他們的學業與職業,也關乎他們的情感與價值觀。然而,這些選擇并非易事,他們常常在理想與現實、自由與束縛之間掙扎,陷入成長的困境。通過對這些選擇與困境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成長過程中的復雜性與曲折性。李鳴,頗有才氣,可他成天到晚想的是怎樣退學,退學不成,便整日躺在床上睡懶覺。馬力,身在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卻成天買書理書,還把所有書編上號,像圖書館似的,最后竟不明不白地死去。李鳴的睡和馬力的生與死,都毫無意義,毫無價值可言。但其實這正反映著他們進入了一種“自陷”的怪圈,規則面前不同個體的選擇既是個性與共性的沖突、也是
成長往往伴隨著代價與痛苦。《你別無選擇》中的主人公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與質疑,甚至不得不犧牲某些珍視的東西。這些代價與痛苦成為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也使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成長的艱辛與不易。
盡管成長充滿了選擇、困境與代價,但它也帶來了意義與價值!赌銊e無選擇》中的主人公們在經歷了一系列的選擇與掙扎后,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與目標,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提升與超越。這種成長不僅使他們更加成熟與堅強,也使他們更加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
即使在當下,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依然存在個性與共性、傳統與創新、規則與自由之間的種種矛盾,當代大學生也時常深感被困于某種怪圈的束縛之中。那么,身處當代“功能圈”中的“圈中人”,可以從種種“別無選擇”中,找到自己可以自主選擇的發展路徑。奮斗與迷茫、希望與失望、意義與荒謬,這既是音樂學院這群大學生的———也是所有成長者的人生多重奏。
作者:顧欣宜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