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三國演義》中龐統的性格特點
《三國演義》中塑造了多個謀士形象,郭嘉、諸葛亮、周瑜、司馬懿等人在三國角逐中不斷斗智斗勇,但在這群謀士中有一個人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位置。龐統,出場時與諸葛亮同為三國頂尖謀士,他倆計謀各有千秋,難分伯仲,龐統善能知人,議論英發,多出奇計,言必有中,實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嘆惋。縱觀他的一生,我認為他的死亡很大一部分歸結于他性格中的致命缺陷。
龐統之死發生在劉備入蜀時期。當時劉備在荊州尚未立足,為了能夠更好地擴大自己的勢力,決定進軍益州。此時,龐統作為劉備的主要謀士,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劉備采納了龐統的中策,決定誘使劉璋出城,然后在葭萌關設伏擊敗他。然而原本的計策卻在行軍過程中出現了差錯,龐統因急于求成,忽視了敵人的警惕性和地形的復雜性,導致在落鳳坡遭遇埋伏。當龐統率軍行到落鳳坡時,被早已埋伏在此的人發現,最終盡管進行了激烈的反抗卻還是死于亂箭之中。
針對龐統之死,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在大多數人看來,龐統的死應該歸結于他的急功近利,確實在那時他過于想要證明自己,因此忽略了原本因該注意到的潛在的危險,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多數人也是在討論到三國之爭時,他過早失去生命而使得蜀國陣營受到一定打擊感到遺憾,甚至在想象他如果沒有死亡那么會不會改寫最終的結局。
在我看來龐統之死是十分具有悲劇色彩的,卻也是符合他的人物性格特點的,他死于落鳳坡也是很好地說明了他性格上的致命缺陷。
龐統自身的性格我認為是比較孤傲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的生平經歷看出來。他在出場時就是聞名四方的名士,而在三分天下局面形成之前大多數名士幾乎都已經找好了自己要投靠的所謂明主,在亂世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大多是恨不得敲鑼打鼓告訴所有人自己還是有點用的快來用我,而就在此時龐統仍未找到自己想投靠的陣營,可見這人是有點名士的傲氣在身上的。但是這樣的孤傲使得他錯失了好的機遇,對他后面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直到局面正式形成,我們才在故事發展中逐漸看到龐統的影子,而此時他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機遇,卻仍然為成就功名苦尋明主,還在挑剔,但這時同期的“臥龍”名聲大噪已然掩蓋了他的光芒,他只有周旋在蜀吳之間,最后還好是被劉備任用。而此時,“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一句原先用來同時夸贊諸葛亮與龐統的話則成了龐統的一把枷鎖。赤壁一戰過后,他感受到了自己與諸葛亮的差距陡然拉開,明明在這期間兩人都立下了功勞,卻因他出世過晚外加相貌不佳,最終在各方勢力眼中地位存在巨大差別。這時龐統性格上的驕傲孤高近乎毀掉了他的理智,最終因為在落鳳坡因功名蒙眼而忽視潛在危險殞命。
龐統之死的悲劇可以算是他的性格造成的,后人其實也不難理解。他本身才智過人,孤傲一點是沒有多大問題的,前期自己也對自己有著十分高的期待,出世前就是與近乎完人的諸葛亮齊名,最后在自己好不容易尋得明主后,卻屈居于比自己年紀還要小的諸葛亮之下,他性格中的“傲”必然會使得他急于求成渴望取得一場重大勝利超越諸葛亮。龐統大半輩子懷才不遇,苦尋明主渴望成就一番功名,但是遺憾在蜀國陣營沒有得到重用,急功近利,最后死于亂箭,實在讓人感到可惜可悲。
作者:石韻菲 來源:多彩大學生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