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
寄情山水
自魏晉以來“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以山水與田園為描寫內容的詩作興起,但是后世對山水田園詩的起源有著多種不同的看法,廣義的說,中國古典山水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是中國詩歌產生和發展時期,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那個時期不少詩歌都和勞動密切相關。《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國風》的大部分是表現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對統治者的憤怒與控訴等,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面貌。“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采柔桑”,詩中描繪了一幅美好的鄉村美景,由此可見,自《詩經》起,描寫山水田園的詩篇散見于歷代詩歌中,成了脈脈不息的河流。
如果說,《詩經》中有些篇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田園勞動生活,可以看作中國古典山水田園詩的起源的話,那么,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山水田園詩派的出現,則是在魏晉時期。自陶淵明歸耕后,便把田園山水真正納入了審美與文學的視野。當然,一個文學流派的形成和興起,并不是一個人所為,首先,那時地主經濟興起,莊園生活成了士大夫階層現實而又理想的生活。環境變了,既改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也影響到他們的文學創作。其次,東晉以后,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南方山水田園細膩柔婉,使得這些自然物成為了文學表現的重要對象。再有是當時的社會各階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使一部分人徘徊于追求功名與全身避害之間,于是“朝隱”之風盛行。
此外,當時“玄學”盛行,對山水田園詩的興起起到了媒介催化的作用。當時的士大夫把能否領略山水自然之美作為衡量一個人的人格境界的重要標準。這種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和審美觀點也是促成山水田園詩興起發展的因素之一。魏晉以前,詩歌中有關山水田園自然風景的描繪并不少,但嚴格來說,大多數只是作為起興的手法,并不是詩的主要內容,所以在這一時期,山水田園詩獨立成了一個詩派。
到了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國力強大,文人士大夫的物質生活優越,為其賞玩山水提供了條件。社會上佛道思想盛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樸歸真的追求為山水田園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山水田園詩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它或興盛或不為人知,它記錄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也記錄了古人對自然,對勞動的熱愛。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