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散記——走近嘉峪關
嘉峪關,明長城的起點,地理老師和歷史老師這樣告訴我們;對于我,那就是地圖上的一個點。
很多年后的今天,嘉峪關在一個盛夏,突兀地呈現在驅車近三千公里的面前,我才意識到它就像我家鄉的一所老房子,是一個很真實很有年齡感的一個大建筑。它屹立在荒漠黃沙之中,它的背后隱隱探出頭來的是連綿不盡的雪山,在這全國各地被熱浪席卷的時節,雪山是特立獨行的。
還記得八達嶺長城是一塊一塊的青磚砌成的,方方正正的就像古代大戶人家的墻壁,而嘉峪關及附近的城墻很多地方都是用黃土夯筑而成,表面坑坑洼洼,就像是一張飽經風霜的老人的臉,整個關城布局嚴謹,沙漠色的城墻雄偉堅固,十來座,城樓雄踞于城墻之上,如鳥兒展翅的飛檐,雕飾華美的廊柱,完全可以匹敵北京西安的古城樓。而常年的風沙,已經把整個關城全都染上了沙漠的顏色,只有城樓上隱約可見的彩色輪廓。關城兩側古長城如兩只手臂向沙漠里延伸,今天留存的長城,很多地方都已是斷壁殘垣。
將軍府,瞭望臺,齒輪般的垛口,已經足以讓人去追溯幾百年前大漠里的金戈鐵馬的戰爭場景了。忽然城墻下戰鼓喧天,軍號嘹亮,吆喝聲盈耳,從城墻上俯瞰,只見操練場上幾個男人頭戴盔甲,身披戰袍威風凜凜地走向城門,旁邊一列士兵舞動這繡著紅色盤龍的黃色令旗。明明知道這是只是一個演出而已,但是恍惚間就有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鏖戰將至的緊張感。從雪山刮過來的大漠的風讓這六月的陽光下也有了一絲絲寒意。
到今天我才知道,“嘉峪關”其實就是“美好的山谷” ,我們以為的美麗的山谷就是鮮花盛開,流水淙淙?墒沁@個山谷,一邊是綿綿不絕的黑色山頭(黑山),一邊是與天相接辨不清云與雪的白色山頭。而這山谷則是黃沙茫茫的曠野。這兒山與山之間的口子,不是絲綢之路,不是一帶一路,而是異族入侵中原,掠奪當地百姓的通道。漢民族數千年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抵御匈奴的血淚史。這個美好的山谷,更多的時候,可能是狼煙四起, 廝殺聲響,乃至血流成河,這蒼涼的戈壁灘下,不知還埋存著多少曾經年輕戰士的尸骨。“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可能就是鎖住將士們青春的“長煙落日孤城閉”,是將軍的白發,征夫的淚。
而長城的出現,其實是一種無奈。高筑墻,深挖池,就是古代一種相對穩妥的防御方法。也可以這么說,這就相當于我們那些家境比較好的人家都會砌上圍墻。
而今的嘉峪關,早已失掉了它的戰略功能。這座關城成了一段歷史記憶,成了大漠里的一個地標。一個煙火人間的繁華城市,猜測中的嘉峪關市最應該像個小鎮,以為幾百年來的嘉峪關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孤城一座,春風難度的。
灰色的高大城墻,與近處的沙漠渾然一色,朱紅色的門窗與柱廊在常年風沙中已不再輪廓分明了。但是那十多二十米高的城樓,讓我一直使用的是仰視的視角。
一個偉大的民族,一部辛酸的歷史,智慧與勇氣并存,理性與血性兼具。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