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秦腔緣
三
那么,古老的秦腔藝術在周至縣劇團又是如何得以傳承和發(fā)揚的呢?
周至縣劇團,可謂秦腔藝術屆一個響當當?shù)拿枴?952年由秦腔藝人張捷民籌建,1953年正式成立,定名為周至縣新興劇團,后更名為周至人民劇團。縣政協(xié)副主席李少棠任名譽團長,張捷民、田景義為副團長。早年演出劇目有《雙錦衣》《軟玉屏》《玉虎墜》《火牛陣》《春秋筆》《窮人恨》《血淚仇》《白毛女》等。隨著劇團的不斷發(fā)展壯大,而后又演出了《劈山救母》《斬黃袍》《白蛇傳》《楊門女將》《母子恨》《臥薪嘗膽》等劇目。曾被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被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服務農(nóng)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并以過硬的本領和精湛的技藝在陜西乃至全國贏得了“西北第一團”的美譽。
近年來,周至縣劇團不斷拓展演出市場,調整思路契合點,哪里有需要,劇團的戲就唱到哪里。打起背包,走鄉(xiāng)串鎮(zhèn),一天三開箱,五天一轉場,年平均演出800余場,如今周至縣劇團不僅將舞臺搭在了八百里秦川,而且還延伸到了相鄰的寧夏、甘肅等地,被熱愛秦腔的鄉(xiāng)親們親切地稱為“背包劇團”。為慶祝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平子鎮(zhèn)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周至縣劇團曾助興演出8天16場大戲。經(jīng)過劇團一班人多年來的精心打磨,周至縣劇團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即便是同樣的本子戲,也有著不一樣的看點。在大型神話戲《封神榜》的表演中,九尾狐貍精要變身為妖媚的妲己,團里的舞美設計引入了雜技的藝術手法,在觀眾的眼皮底下瞬間就完成了大變活人的精彩絕技,別具匠心的表演使觀眾頓覺耳目一新,贊不絕口。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每天早晨團里所有的演員都要進行兩個小時的基本功訓練,這已經(jīng)是周至縣劇團多年來的規(guī)定。為了臺上這短短的幾分鐘,演員們卻要付出難以想象的艱辛,披袍摔袖,唱念做打,挑花槍,朝天蹬,跑圓場,戲劇的每個藝術行當都是從汗水與淚水中磨煉而成的。化妝是每個演員必須的基本課,包頭、打粉、提眉、畫目,一套程序下來,角色的忠奸善惡、生旦凈丑,只從臉上就能清晰可辨。一段翻飛的水袖傳遞著青衣的婉約與莊重,秦腔所展現(xiàn)出的懲惡揚善、忠孝節(jié)義的傳統(tǒng)道德觀,被演員們刻畫得淋漓盡致。
王群厚、史蝴蝶、高廣杰、吳建輝、王巧會等都是周至縣劇團大家熟知的名角。甘肅的群眾愛秦腔,尤其愛看周至劇團的戲。有些觀眾還慕名從幾十公里外的地方專程趕來,記者在采訪中就遇到了這樣的戲迷們。他們白天看戲,晚上住賓館,盡情享受著傳統(tǒng)秦腔所帶來的那種幸福與酣暢。記者不禁被他們的熱情所感動,由此而心生敬佩。
更令人振奮不已的是,河南信陽、甘肅天水同一時間二十多場的演出,周至劇團以雄厚的實力和精湛的技藝贏得了兩個地區(qū)近萬名觀眾的追捧和喜愛,也得到了當?shù)卣闹匾暫蜌g迎。鮮紅的綢緞,表達了廣大觀眾對周至縣劇團無盡的濃情和厚意。
有一觀眾說,周至縣劇團的戲不僅好看,而且還有別的劇團所沒有的劇目。
此言非虛。周至縣劇團與時俱進,不僅重視秦腔傳統(tǒng)劇目的演出,也相繼推出了《七彩哈達》《公主情殤》《關中曉月》等秦腔新編歷史劇。而叫人倍感振奮的是,2018年五一期間,《關中曉月》在西安得以成功首演。作為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關中曉月》由周至縣文化和旅游體育局組織專門力量,以周至縣劇團現(xiàn)有演職人員為班底,邀請國內(nèi)知名編劇、導演、音樂、舞美及燈光等主創(chuàng)團隊加盟,并由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梅花獎得主齊愛云與三意社社長、梅花獎得主侯紅琴領銜主演。全劇以陜西涇陽女秦商、安吳堡女主人周瑩為原型,塑造了一位深受關學思想影響、有血有肉的秦商代表“商英”的人物形象。整部劇以清末庚子國難之際為時代背景,講述了商英為救護近代關中大儒劉古愚鋌而走險,面對重重困難,傾盡家產(chǎn),最終保存了關學一脈的故事。全劇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從一個小女子內(nèi)心激發(fā)的義舉出發(fā),將她的情感變遷嵌入大歷史背景下,通過對人性人情的幽微透視,深刻地展示了在新舊思想更迭之時,一個普通女性扶整文化命脈的心路歷程。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對記者表示,《關中曉月》充分尊重戲曲規(guī)律,挖掘延伸了戲曲在古典時期就已經(jīng)高度成熟的藝術手法。全劇結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生動地塑造出商英、慈禧、岑春煊、李蓮英等藝術形象。“特別是訴諸心靈的場面與表演,大多要借助眼神、語音、形體、情緒等深度體驗,結合身段、程式、場面、調度,共同滲透在人物關系鋪排中。秦腔名家齊愛云的表演深沉婉約,韻味悠長,讓觀眾真正進入到藝術欣賞的境界中去探尋。”
更叫人倍感自豪的是,2018年10月2日至10月3日,《關中曉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進行進京匯演。緊接著,2019年8月,《關中曉月》又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粗獷的秦韻酣暢淋漓,柔情婉轉的唱腔沁人心脾,跌宕起伏的劇情催人淚下,緊湊精致的編排柔亢相融。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現(xiàn)場觀眾的多次叫好聲將演出一次次推向高潮。正因其好評如潮,該劇不僅是陜西省唯一入選2019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匯演的劇目,也是全國唯一一個縣級劇團入選的劇目。2020年9月21日,秦腔《關中曉月》獲得第30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獎”提名。
這無疑是周至縣劇團的榮耀,更是周至秦腔的榮光!
這一榮光在抖音等新媒體的傳播下,將會更加熠熠生輝!君不見只要打開抖音,周至縣劇團的秦腔劇目,諸如《貍貓換太子》《天河配》《忠保國》《雙羅衫》《黃河陣》《龍鳳呈祥》等都可隨意收看,對于戲迷愛好者而言,無異于饕餮盛宴。
誠然,除了大名鼎鼎的周至劇團外,還有在西北五省名聲煊赫的周至秦腔劇社。它的前身是2000年,由周至人趙巧苗和她的愛人田滿洲共同創(chuàng)辦的巧苗戲校,即后來的“周至青年秦劇團”,后又更名為“陜西周至秦腔劇社”。代表作有《楊門女將》《貍貓換太子》《忠保國》《桃李梅》《金麒麟》等。
值得一提的是,趙巧苗是著名的秦腔旦角演員,中國戲曲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周至縣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1984年開始學藝于周至藝校,1989年進入周至縣劇團。曾獲得“鳳鳴長安”戲曲晚會優(yōu)秀表演獎,以及央視《一鳴驚人》亞軍等榮譽。趙巧苗曾將舞臺中間“席大的地方”讓給親手培養(yǎng)的孩子們,她用自己的滿懷熱情和對秦腔的一腔赤誠,唱響了一曲園丁之歌。
前不久,聞名遐邇的周至縣八月二城隍廟古會,于9月13日晚開始,至9月17日結束,會期四天五晚,邀請的就是以趙巧苗為首的陜西周至秦腔劇社的一幫實力派演員來助興演出,臺下看戲的人可謂人山人海,人氣爆棚。《周至掌圈》等平臺都進行了熱門報道。
除了名演之外,在周至大地,更多的是秦腔愛好者。有的是在田間地頭,邊干活邊唱秦腔;有的是在往返途中,自娛自樂地大吼秦腔;有的是在給新房入煙時,邀請自樂班高吼秦腔;有的是在給老人過壽或給娃待滿月時,必唱秦腔;更有的在安葬逝者的前一晚或當日,必邀請當?shù)孛輥沓獛浊厍弧H缡遣灰欢恪?br />
關于以上與秦腔相關的這一切,其實都與周至地域密不可分。
一言以蔽之,周至與秦腔,宛若一對親兄弟,早已結下了不解之緣,可謂情同手足,難分你我,無可分割。在熱愛秦腔的周至人民的影響和帶動下,秦聲秦韻,業(yè)已在三秦大地開花結果,也必將涌現(xiàn)出更多的秦腔名角,使金周至之光更加閃耀奪目!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wǎng)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wǎng)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tài)、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yè)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xiāng)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