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品文學之美
十幾年的學習歷程,各科各類,學過的知識不計其數。不過提及文學,第一時間浮現在腦海的是小學恩師的話:人生要么是身體在旅途,要么是心靈在旅途。身體在旅途指的是切實的旅行,而心靈在旅途指的是觀影和讀書。余秋雨先生曾說:“路,就是書”。《文化苦旅》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它兼顧了旅行與讀書。
書中,《牌坊》,讓我明白了是一位位女教師讓鄉村解凍了,讓山梁解凍了,讓一大批男孩子、女孩子解凍了。《寺廟》,讓我懂得了“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不要太黏著鄉土。只有來來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沙原隱泉》,讓我理解了人生的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只有不斷地上坡下坡。《黃州突圍》,讓我領悟了即使是蘇東坡這樣超越時代的文化名人,也無法容于所處的時代。他無處辯解,也正是精神上的孤獨無依,成就了他的脫胎換骨,讓他能夠回歸純凈與空靈。《抱愧山西》,讓我知道了直到二十世紀初,山西都是我國的金融貿易中心。“鐘鳴鼎食不是靠先祖庇蔭,而是不斷創業”,晉商不斷創業、坦然從商、講究信義、目光遠大,這是他們富極一時的重要原因。《遠方的海》,讓我感受到了海洋的神圣、生命的堅韌、親情的可貴……
書以《祭筆》結尾,余秋雨先生堅持手寫,無論處境如何,筆總是隨身攜帶。余秋雨先生說:“有了筆,一切都夠了”。吾輩青年,也當有此精神,堅持、專注、純粹于一件事情。
讀書,豐富知識;旅行,開闊眼界。書和路互為補充,彼此相關。希望我們都可以在未來的學習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