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固己足陷泥,創新批判踽踽行
青史如鏡,鑒照出我國于大潮滂滂中的前進腳步。然而放眼于百年奮斗的畫卷,無非是一次又一次克服“慣性”做功的鐫刻。家國如是,人亦然。吾輩青年,唯有捽脫“慣性”的束縛,方才能行穩致遠,踽踽而行。
在我看來,“慣性”可分為兩類,一是由內自外的個人習“慣”,二是因外映內的從眾潮流。而一個人要想成長,要警惕的無非就是這兩種思維------“我一直都這樣想”和“大家都這樣想”。如何克服陷入這二種思維泥潭的慣性往前邁步并且取得進步,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以史為鑒,自我升格。克服自我思想的慣性陋習,需要我們找出過去的不足,換言之,我們要去審視“我過去的想法”而不是直接遵從“我過去的想法”。正如尼采所言“習慣會使我們的雙手伶俐而頭腦笨拙”,當下的我們要把“習慣”認作“歷史”,而不是“習慣”。然后以其為鏡,在鏡中反思,在鏡中批判,在鏡中修身,在鏡中突破,讓頭腦去改進過去手腳行為的不當,讓手腳克服過去的慣性,聽從深思的大腦。這樣“我一直這樣想”便變成了“我一直想”,是不斷思考的體現,是向前進步的征兆。
捽舊立新,批判前進?朔晕业膽T性或許不難,但跨越社會的錨點絕非易事。不論是“社會時鐘”還是各種文化土壤傳統習俗的潛移默化,都對每個人的思維產生了或淺或深的影響;聽從古往今來人們總結的經驗固然無可厚非,但我們要避免的是產生盲目信服的“慣性”。曾幾何時,人們一度認為人類是由上帝創造的,如若沒有各位生物學家人類學家的質疑和研究,那么生物學與人類起源的秘密又怎能被挖掘?如是我言,前人經驗不可全聽,亦不可不聽,自我思考不可或缺,但也不可無度。在充分的獨立思考過后的我們,才能跳出舊物看新題,培養更加關鍵的批判性思維。
但值得一提的是,批判有法度,創新有尺度。無論是帶著批判性思維批判自身的慣性思維還是社會的從眾心理,都要把控好那一個“度”,否則物極必反。就像當年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否定除儒家以外的所有門派,也就自然無法產生百家爭鳴局面,推動社會思想的進步;而對于“大家都是這樣想”,我并未全盤否認,而是作為一種警醒,要客觀看待,正確進行評判和改進。同理,在認識到不足后想要進步的必經之路是創新,可創新也不是沒有方向和原則的,要把創新力用在刀刃上,往正確的方向創新,創有意義的“新”。
慣性固己足陷泥,創新批判踽踽行。且就跳離“自我”或者“他人”想法的桎梏,拔足于慣性思考的泥潭,在深刻的辯證過后,理性批判,合理創新,如是修己身于思考中,如是踽踽行于人生路。
作者:胡澍山 來源:塔里木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