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雖遠逝,往事不如煙 ——張岱《陶庵夢憶》
中學時代,讀至課文《湖心亭看雪》,便徹徹底底地為張岱這個遺世獨立的風雅“癡人”所折服。“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寥寥幾筆,勾勒出的卻不僅僅是萬籟俱寂、天地盡白的雪夜西湖,隱微于字里行間的,更見一個不流于世俗、于皚皚雪夜踽踽獨行于西湖看雪的孤傲靈魂,是的,一個驚艷了歲月的“癡”魂。興之所至,翻至《陶庵夢憶》,沉潛其間,陶然忘機,及至讀罷,心久不平,感言頗多,幸書紙上,喟嘆一句:繁華雖遠逝,往事不如煙!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晚明戰亂,清兵南下,江山易主,過往繁華,皆為泡影。國破家亡,無所歸止之際,張岱披發入山,葛巾野服,再回首,滿目盡是蒼涼之景。張岱自稱:“少年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一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對于這樣一個愛好廣泛、生活富足的貴族少年來說,國破家亡后,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深庭院、美婢俏丫、鮮衣怒馬、踏歌縱酒、風花雪月……所有的繁華都已不再,而今淪落荒野,自力更生,勞累度日,僅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張,折腿的古鼎,斷弦的琴,幾本殘書。回首往昔繁華綺麗,仿若南柯一夢,令人唏噓。這樣的張岱,著實令人為之心疼,為之動容。但是,在面對繁華與落魄的巨大落差之后,他還有夢,還有內心那熒熒不滅的故夢,他用微微顫抖之手執一只瘦了風月的筆,一筆一劃去追尋、去回憶那些繁華的過往,讓我們得以從《陶庵夢憶》中窺見晚明江南的“清明上河圖”,遇見那個性情率真的有趣靈魂。
雖然張岱在《陶庵夢憶》的自序中表露出了深深的悔恨,但以平和的眼光于故紙上一一尋覓,我發現整本書并不像意料之中的那樣以蒼涼悲郁的筆調敘述下去,書中對于其國破家亡后的悔恨與悲憤之情,流露甚少,更多的是對過往生活的眷戀與懷念。也許,這才是張岱吧,他想表達的是:雖淪落至國破家亡、身世飄零,但我還有故夢可織,尚可有回憶煮酒、取暖,靡靡繁華雖然已經化為泡影,但是我還有過往的人與事,可以去追憶,往事并不如煙散去。一個王朝的結束,古人通常會衍生末世情緒,抑或其他種種思緒。我不知道彼時的張岱會抱著何種心情落筆寫下那些塵封于時光深處的回憶,作為后來人,透過紙上那穿越了千年的文字,我尋覓到的卻是一個不一樣的張岱。
徜徉在“夢境”中,我遇到的是一個富有生活情趣、晶瑩透徹、熱愛生活與自然的張岱。他寫天臺牡丹時,寫道“花時數十朵,鵝子黃鸝、松花蒸栗,萼樓穰吐,淋漓簇沓。”此處的比喻,充滿了生活氣息,使我想到了雛鵝嬌鶯,松花栗糕,仿佛身處于明媚的春天,真真令我叫絕。讀至“閣旁僧院,有峭壁千尋,碚礌如鐵;大楓數株,蓊以他樹,森森冷綠,小樓癡對,便可十年面壁。今僧寮佛閣,故故背之,其心何忍?”我在想,究竟是對生活投注了多大的熱情,才能做到連佛閣背對美景都深感于心不忍,才能落筆寫下這樣令人心動的文字?我想,大概也就只有張岱這樣的晶瑩剔透、用心生活的人了;蛟S,這就是文人的浪漫吧。寫天鏡園時,“天鏡園浴鳧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層,坐對蘭蕩,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魚鳥藻荇,類若乘空。余讀書其中,撲面臨頭,受用一綠,幽窗開卷,字俱碧鮮。”撲面而來的清新雅致,怎么都掩蓋不住。生活在這樣一個綠意盎然、清幽靜謐的環境里,除周身綠意環繞外,就連書卷上的字都是碧綠鮮活的顏色。想象至此,不由得會心一笑。偶然憶起上課時老師說到:“情趣是對生活的一種欣賞,是自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很顯然,寫出這些充滿靈性的文字的張岱,發自心底地散發出對生活的極大熱情,由衷地感知生命之樂,體味生活清歡,得到審美上的自足。透過字里行間,所看到的張岱就是這樣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熱愛生活的人。
張岱十六歲時,仰慕倪瓚那樣的人,建造名為云林秘閣的書房,并豪言讀盡三萬冊藏書;因為鐘愛一塊木頭,不惜花費重金,幾經輾轉,終回手中,視之為珍品瑰寶,鐫刻上神采飛揚的銘文;他對吃有自己一套獨有的理論,講究“三不吃”,即:非時鮮不吃、非特產不吃、非精致烹飪不吃;大費周章去遍訪各地名泉,卻只是為了喝上一口上好的茶;中秋佳節里半夜,帶著美酒佳肴,邀請七百余人上山聚會,席地而坐,縱情酣飲,同聲高歌,癲狂不已,動靜大得震天動地,引來萬千群眾圍觀,自身卻仿若不覺;夜半路過龍王堂時,直奔大雄寶殿,點亮燈火,穿上戲服,演唱《長江大戰》,整個寺廟鑼鼓喧天,惹得和尚目瞪口呆,以至于終了“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凡此種種,數不勝數。這就是張岱,一個性情率真、不隨流俗、略帶了些許可愛的人,有道是真性情、真風流,亦應當如此了。“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吳曉波曾如是說。縱觀《陶庵夢憶》,很顯然,張岱這個少年,愛極了這個紛繁的花花世界,把大好年華都浪費在生命中的極為歡樂的事情上,傾注了最大的熱情去用心生活、活出最真實、最有趣的自我。即使是處于山河淪陷、生命垂老之時,也不忘做他最喜歡的事:書寫文字,把生命的光華綻放于紙上,落筆寫下了許多令人贊嘆的文字,即使歷經了千年的時光,他那有趣的靈魂,仍為人所津津樂道。試問,這樣的張岱,誰人不愛?張岱其人,仿若一杯韻味十足的香茗,值得我們花時間去一品再品。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張岱這個愛極了繁華、愛極了熱鬧的人,最終淪為江湖離亂人,所有繁華,所有熱鬧,都已是南柯一夢。面對王朝隕落、山河破碎的情景,張岱不愿意背棄前朝、投靠新國,而是選擇只身到山中躲避兵患,回首過往,著述《夢憶》等書,筆耕不輟。我在想,一個人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淡定從容、依舊為自己所愛之事而矢志不渝?赐辍短这謮魬洝分,我覺得,至少張岱就是這樣一個人。按理來說,張岱這樣一個生活靡麗的富家子弟,經歷了如此艱難之境,相比普通人而言,更可能就此一蹶不振,衰老至終。然而,張岱卻是在山中著述等身,即使心懷悲痛,卻也始終不曾泯滅了對文字的熱愛。于是,《陶庵夢憶》得以傳承至后世,經久不衰,這是張岱一個人的跌宕狂喜,是一個王朝的佳期美夢。這其中,也體現了一個落魄者的堅韌,更折射出張岱歷經人生浮沉后的大境界、大格局:縱使品嘗過人生跌宕的苦楚,亦不忘心中所愛,以平常心待之?v使世事變幻無常,也要為余生所愛之事奮斗。《陶庵夢憶》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王朝覆滅,舊夢仍在,繁華雖遠逝,往事不如煙。讀張岱的《陶庵夢憶》,重溫一個時代的王朝故夢,邂逅一個率真有趣的靈魂。
作者:蘇婉儀 陳杰瑩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