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文化的極端之美
《松江文化的極端之美》專著,是我在松江美學史上做了一個規模不小的美學實驗。
幾年來,我對松江文化的美學的探索,歷來不主張用抽象的美學概念來打造現代松江美學,因為現代松江人在審美過程中越來越明白,美是具體的感性現象,不同的人群都在享受著各自的美學體驗,也有著不一樣的審美感受和情趣。
每一種美學都有各自的系統,具有相對的美學獨立性,然而,往往出現二大態勢:
一是在尋常美學的系統部位上,大都可以互相交融,互相映襯,潛移默化。
二是在美學的頂端部位上,卻只能互相仰望,難于徹底溝通,有的還自持清高。
這二大不相同的態勢,在松江美學史上已經得到了證明。
松江的美學頂端在哪里?也就是說,松江大美之極在哪個系統部位?
經過我多年的探索、考察,選定了三個項目:
秀野橋四鰓鱸;
九峰三泖之“詩經”;
云間顧繡。
我把它稱之為松江三大“大美之極品”。并且,嘗試了這種美學實驗。
我以為,松江的這三大“大美之極品”,無論在時間和空間里,都曾產生過長時間的地域性占有、社會性癡迷和眾人追求的奧秘。雄辯地告訴世人:人生的向往,生活的富足,精神的追求,審美的情趣,永遠是密不可分的。
歷來,一代代松江人為著美味的秀野橋四鰓鱸,為著一首首三泖九峰的“詩經”,為著一幅幅云間顧繡的神韻,為著一次次大美的享受,都有著一種近乎癲狂的舉動和匪夷所思的熱望。
因此,我把這本專著的標題定為“松江文化的極端之美”。
如果說得更學術一點,也可以稱之為“松江美學的三種極致形態”。
這個美學實驗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我對這三種極致形態已經深度投入,取得了充分的認可。多位美學專家已肯定這個美學實驗的價值。
這里,我以自己的這些經歷告訴讀者:研究松江文化藝術和大美,切忌空泛,而應該“真懂”,努力使自己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
最后想告訴讀者諸君的是,美學叢林中,不管哪一種鳥鳴都得好好聽一下,如果不聽就會少一聲新的春聲。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時間的刻度
- 本文以大三學生視角,結合線上瀏覽的新生動態、學長職場分享,以及與學長學姐打交道的日常,借高考結束、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的輪回場
- 07-22
- 金桂里的中國紅
-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雖秋來無聲,但秋韻有形。秋的身形是繁蔭濃綠已染上的點點金黃,是溫和而綿長的絲絲桂花香
- 07-18
- 褪色的坐標
- 這是一篇關于童年時家鄉的散文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