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習結束后,我沒有直接回宿舍,而是繞到了教學樓后的小花園——這是我偶然發現的“秘密基地”,藏在兩排香樟樹之間,擺著兩張舊石凳,夜里只有一盞路燈斜斜地照過來。
第一次找到這里,是上個月趕論文趕得心煩。抱著電腦在校園里亂走,無意間推開了那扇半掩的鐵門,瞬間被這里的安靜裹住——沒有自習室的鍵盤聲,沒有食堂的喧鬧,只有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還有偶爾從遠處傳來的幾聲蟲鳴。那天我在石凳上坐了很久,沒寫一個字,只是看著路燈下的樹影晃來晃去,心里的煩躁卻慢慢散了。
后來,這里就成了我的“充電站”。遇到難題解不出來時,我會來這里待一會兒,把課本攤在石凳上,盯著題目發呆,偶爾抬頭看看天上的星星,思路反而會突然清晰;和朋友鬧小別扭時,我也會來這里坐一坐,吹吹晚風,想起平時相處的開心事,氣也就消得差不多了。上周降溫,我裹著外套來這里,還發現石凳上多了一個針織坐墊,米白色的,摸起來軟軟的——不知道是哪個同學留下的,卻讓這個小角落更暖了。
除了這個小花園,我還有幾個“小眾據點”。圖書館三樓最里面的書架旁,有個能看到操場的小窗臺,我常把書放在窗臺上,站著看一會兒書,再看看下面奔跑的同學,脖子酸了就伸個懶腰;食堂二樓的拐角處,有個單人小桌,對著窗外的玉蘭花,早餐時坐在那里,能看到陽光灑在花瓣上,連喝粥都覺得更有滋味;還有宿舍樓下的快遞柜旁,有棵老槐樹,夏天會開滿白色的花,取快遞時順便站一會兒,聞聞花香,連拆快遞都多了份期待。
這些角落都不顯眼,甚至有些“不起眼”,卻裝著我校園生活里的小情緒。它們不像教學樓、圖書館那樣“正式”,卻能讓我在忙碌的日子里,找到一個放松的出口。在這里,我不用扮演“認真學習的學生”,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只是做自己就好——可以發呆,可以嘆氣,也可以安安靜靜地享受一會兒獨處的時光。
今晚離開小花園時,我把自己帶的暖手寶放在了石凳上——說不定明天會有和我一樣需要溫暖的人來這里。其實校園里還有很多這樣的角落,只要慢慢找,總能發現屬于自己的“秘密基地”,它們就像藏在日子里的小口袋,裝著我們的心事,也裝著校園時光里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