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這座承載著中華文明千年智慧的寶庫,不僅在歷史長河中守護著民族的健康,更在現代醫學舞臺上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從一根青蒿、一味草藥,到一套深入肌理的整體觀念,中國傳統醫學始終以獨特的哲學與實踐,回應著人類對健康的永恒追求。而它的現代故事,尤其閃耀著科學與傳統交織的輝煌。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貢獻。這不僅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所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首次贏得國際最高學術認可。
屠呦呦在獲獎后表示:“青蒿素是人類征服瘧疾進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國傳統中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回溯至上世紀60年代,她臨危受命,擔任國家瘧疾防治項目“523”辦公室的科研組長,肩負起抗瘧藥物研究的重大任務。在科研條件簡陋、技術儲備不足的艱難環境下,她帶領團隊系統整理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收集了640多個治療瘧疾的方藥,歷經反復篩選與試驗。
研究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在最初階段,青蒿提取物的抗瘧效果并不穩定。轉折來自于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的一句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一記載啟發了屠呦呦改用低沸點溶劑進行提取,最終于1972年成功分離出高效抗瘧成分青蒿素。如今,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已成為全球抗瘧的一線方案,成功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成為中國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
青蒿素的發現不僅是一種藥物的成功,更是中醫藥整體理念與方法論的勝利。它深刻印證了“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這一論斷。而這份傳統智慧的力量,在近年來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再次得到彰顯。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阻擊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再次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阻斷疫情擴散,到對重癥、危重癥患者的中西醫結合救治,再到患者康復期的整體調理,中醫藥貫穿始終,成為我國抗疫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青蒿素到抗疫良方,中醫藥一次次以實實在在的療效,展現著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的生命力與現代價值,也體現出中西醫學融合互補、共同發展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