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起源于我國古代,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
中醫學發源于中國,起源于中國古代原始社會時期,在經歷了夏,商,周,春秋四個朝代之后,其理論體系逐漸形成。《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便是其形成的重要標志。從其形成再到發展至今,中醫學經歷了許許多多,有繁榮,也有衰落。宋金元時期涌現了金元四大家,他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各有創新,從不同的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對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到了明清時期,其標志性的成果便是命門理論的發展,溫病理論的創新以及大量醫學古書的編撰集成。
到了近代,隨著中國大門被鴉片戰爭打開以及社會制度的變更。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呈現了新存并舊的趨勢:一是繼續整理和匯總前人的學術成果,二是唐宗海(字客川)朱沛文(字少廉),張錫純(字壽甫)為代表的中西匯通學派,提出既要堅持中醫學之所長,又要學習西醫學先進之處。雖說這一時期中醫學新舊并存的局面,但相對于西方實驗醫學的快速發展,中醫學發展的滯后現象益發明顯。
到了革命戰爭年代,在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等人的帶領下,中醫藥重新煥發了新生。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在《衛生部黨組織關于西醫學中醫離職班情況成績和經驗給中央的報告》上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國傳統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在不久的將來加以提高。由此可見,他本人對中國傳統醫藥有著殷切的希望和深情厚誼。正是因為這些,毛澤東本人也曾多次接受中醫治療,還請名老中醫進行隨身保健。在煙火叢生的抗日戰爭年代,中醫藥在挽救戰士生命和治療百姓疾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醫生和藥源極為缺乏。紅軍們便募捐集資,自己動手,在茨坪西北面的小井村建立了一所能容納200多名傷員的“紅光醫院”.毛澤東及時指導該醫院用“中西兩法治療”,并說:“草醫草藥要重視起來,敵人是封鎖不了我們的。”井岡山紅軍醫院廣泛利用當地流傳的中醫單方和自制中草藥,內服外敷,治愈了許多傷病員。這也讓我們的毛主席愈發相信中醫,曾多次提出了中醫的重要性,指出我們要“重視中醫,學習中醫,對中醫加以研究整理,并發揚廣大,這將是我們祖國對人類貢獻的偉大事業之一。
縱覽數千年歷程,中醫不僅是治病救人的技藝,更是一種深邃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傳承。它根植于東方智慧,強調整體與調和,在當代依然展現出獨特的價值與生命力。面對現代科學的挑戰與機遇,中醫正在探索一條守正創新之路——既深挖經典寶庫,也用開放的態度尋求對話與驗證。相信這門古老的學問將繼續煥發光彩,為人類健康提供更多元的解決之道,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