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集體活動的必要性
清晨的操場,晨跑社團的腳步聲整齊劃一;夜晚的活動室,辯論賽隊正為論點爭得面紅耳赤;周末的志愿服務站,身著紅馬甲的學子們忙著整理捐贈物資——這些鮮活的場景,勾勒出大學生集體活動的生動圖景。在強調個性發展的時代,集體活動并非對自由的束縛,而是青春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劑",為大學生的社會化之路鋪設著重要基石。
集體活動是突破自我的試金石。許多學生在獨處時從容自在,卻在眾人面前羞于表達。而集體活動恰如一面鏡子,照見自身短板的同時,也提供了成長的契機。第一次在班級晚會上登臺演唱的緊張,會在同學們的掌聲中轉化為自信;初次組織社團活動的手忙腳亂,終將沉淀為統籌協調的能力。計算機系的學生可能因參與話劇社,發現自己隱藏的表演天賦;文學專業的學子或許在科技競賽中,培養出邏輯思維的嚴謹。這些跳出舒適區的經歷,讓大學生在多元嘗試中拓寬認知邊界,明白"我能做的"遠比"我以為的"更廣闊。
集體活動是學會協作的練兵場。大學課堂傳授專業知識,而集體活動則教會學生如何與他人并肩作戰。籌備一場校園晚會,需要策劃組定主題、宣傳組做海報、后勤組管場地,任何環節的脫節都會影響最終效果;完成一項科研立項,實驗員、記錄員、分析員的角色缺一不可,唯有分工協作才能攻克難關。正如足球隊的勝利從不只靠前鋒的進球,而是后衛的防守、中場的傳接、門將的撲救共同鑄就。在集體活動中,學生逐漸懂得:優秀的團隊不是每個人都完美,而是能讓每個不完美的人找到適配的位置,在互補中實現1+1>2的效能。
集體活動是構建歸屬感的粘合劑。初入大學時,陌生的環境常讓人感到疏離,而集體活動恰是打破孤獨的紐帶。同宿舍一起參加的趣味運動會,讓拘謹的室友變成并肩作戰的隊友;跨專業的志愿服務,讓素不相識的學生因共同的善意結為朋友。這種歸屬感并非簡單的"合群",而是在共同目標中找到情感共鳴:當支教團成員看到鄉村孩子的笑臉,當環保協會的成果被社區認可,那種"我們一起做成了一件事"的成就感,會轉化為深刻的價值認同。這種認同超越個體得失,讓大學生在群體中找到精神坐標,明白個人的意義始終與他人緊密相連。
從古希臘的學園到現代大學,集體生活始終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大學生而言,參與集體活動不是浪費時間的"額外選項",而是成長的"必修課"——它讓人在突破中認識自我,在協作中理解他人,在共鳴中錨定價值。當青春的活力融入集體的交響,個人的成長便有了更遼闊的底色,這或許就是集體活動留給學子最珍貴的禮物。
散文隨筆推薦
- 參與集體活動的必要性
- 進入大學,我們個人的自由時間極大的增加,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時間,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對我們個人的成長有很大幫助
- 2025-08-12
- 躺罐里的秋天
- 秋陽穿過老院的瓦檐時,總會漫出一陣甜香——那是外婆種的桂花樹又開了。文章從一只裝過桂花糖的玻璃罐說起,記取那些被香氣浸潤
-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