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初次邂逅《被討厭的勇氣》,是在一個被迷茫和焦慮籠罩的午后。生活的瑣碎、學習的壓力以及人際關系的復雜,讓我陷入了自我懷疑與疲憊不堪的漩渦。這本書的出現,就像一道曙光,穿透陰霾,為我帶來了全新的思考與啟示。
這本書以青年與哲人的對話形式展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觀點。阿德勒,這位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的心理學巨頭,其思想摒棄了傳統的因果論,提出了目的論,認為人們的行為并非由過去的經歷決定,而是為了實現當下的某種目的。這一觀點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打破了我以往對自身行為和情緒的認知。
曾經,我總是將自己的膽小怯懦歸結于童年時一次失敗的演講經歷,覺得正是那次經歷讓我在之后面對公眾表達時充滿恐懼,進而不斷逃避。然而,阿德勒的目的論讓我意識到,真正限制我的并非過去的那次失敗,而是我為了避免再次承受失敗的痛苦,主動選擇了退縮。是我賦予了那次經歷過于沉重的意義,從而讓它成為了我前行路上的阻礙。
在人際關系的迷宮中,我也曾徘徊許久。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努力迎合他人的期待,試圖通過他人的認可來獲得自我價值感。工作中,為了得到領導的贊揚,我反復斟酌每一個方案,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想法;生活里,為了維護與朋友的關系,我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對朋友的要求有求必應。結果,我不僅活得疲憊不堪,內心也愈發空虛迷茫。
書中“課題分離”的概念,為我指明了方向。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別人如何評價我是他們的課題,而我如何生活、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和人際關系則是我的課題。我們無需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只需專注于做好自己的課題。當我開始嘗試運用課題分離的原則時,我發現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工作中,我不再一味迎合領導,而是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積極發揮自己的能力;在生活里,我也不再盲目遷就朋友,學會了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奇妙的是,當我不再過度關注他人的評價,以真實的自己去面對生活時,我收獲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人際關系也變得更加輕松自在。
除了目的論和課題分離,阿德勒還強調“共同體感覺”,即把他人看作伙伴,通過“他者貢獻”獲得幸福。以前,我總覺得幸福是功成名就后的榮耀,是物質充裕帶來的滿足。但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來自外界的認可和物質的堆砌,而是藏在生活的細微之處,是為他人伸出援手后收獲的微笑,是參與公益活動時傳遞的溫暖,是在與他人的相互支持中感受到的自己的價值。當我不再只關注自身的得失,而是積極為他人、為社會貢獻力量時,內心的充實和滿足感讓我真切體會到,原來幸福如此簡單純粹。
讀完《被討厭的勇氣》,我仿佛經歷了一場自我救贖的旅程。它讓我明白,人生的枷鎖并非外界所加,而是自己親手打造。我們總在追求他人的認可,卻忘了最該取悅的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并非鼓勵我們去刻意惹人討厭,而是讓我們擺脫他人眼光的束縛,勇敢做真實的自己,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
如今,合上這本書已有一段時間,但書中的智慧仍時刻陪伴著我。在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時,我不再畏縮,因為我知道,只要懷揣被討厭的勇氣,就能沖破黑暗,擁抱屬于自己的自由與幸福。未來的日子,無論風雨如何,我愿帶著這份被討厭的勇氣,堅定地走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去擁抱更加自由、更加真實的人生 。
散文隨筆推薦
- 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
- 進入大學后,學習專業知識,是我們為職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如何在大學期間做好職業規劃,關乎我們的人生選擇
-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