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中的帕米爾高原,戍邊戰士的鋼槍折射著第一縷陽光,睫毛上的霜花在呼吸間凝成白汽,他們用凍裂的手指握緊槍托,把“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誓言刻進零下四十度的寒風里;暮色里的南海島礁,燈塔的光束在浪濤間勾勒出祖國的輪廓,守塔人擦拭著銹跡斑斑的齒輪,讓這束光在暗夜里亮了七十載,從未熄滅。這片土地上,總有一些畫面讓人熱淚盈眶——是春運列車上農民工攥緊的那張回家車票,是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上老人顫抖的敬禮,是抗疫志愿者防護服上歪歪扭扭的“中國加油”。因為愛國,從來不是遙遠的傳奇,而是觸手可及的日常,藏在每個清晨的忙碌與黃昏的安寧里。
翻開泛黃的家書,林則徐在伊犁戍所寫給家人的信箋上,墨跡已有些模糊,卻依然能讀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決絕,字里行間沒有對流放的怨懟,只有對邊疆水利的牽掛;錢學森歸國途中的日記里,夾著一張被反復摩挲的中國地圖,每一頁都記錄著跨越太平洋的焦灼——“船過日本海峽時,望見祖國海岸線的輪廓,淚水打濕了圖紙”。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歷經千年風沙依然絢麗,畫師們在洞窟里點染的礦物顏料,是從西域跋涉萬里運來的珍寶;大運河蜿蜒千里見證朝代更迭,岸邊的纖夫石上深深淺淺的繩痕,藏著南北物資交融的密碼。它們靜默訴說著:愛國是文化基因的代代相傳,是匠人在青銅器上鏨刻的饕餮紋,是詩人在竹簡上寫下的“雖九死其猶未悔”;是對文明根脈的永恒守護,是古籍修復師在故紙堆里拼湊的歷史碎片,是考古隊員在黃土下捧出的斑駁陶片。先輩們用智慧與血汗,在山河間鐫刻下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讓我們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從基因里讀出“我是中國人”的篤定。
時光流轉,愛國的篇章續寫新篇。袁隆平在田間地頭彎腰觀察稻穗的身影,從青絲到白發從未改變,他褲腳的泥點里藏著“禾下乘涼夢”的浪漫,實驗室的培養皿中,每一粒種子都承載著“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誓言;南仁東帶領團隊跋涉西南深山十二年,走遍300多個洼地才選定“天眼”的位置,當巨大的鋼索網在喀斯特洼坑中展開,他撫摸著冰冷的鋼材說:“這是中國射電天文學的眼睛”;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沖破云霄時,舷窗外那片深邃的藍與地球的弧線,讓他在太空中寫下“為祖國驕傲”,艙內的五星紅旗雖因失重微微浮動,卻比任何時候都更鮮艷。他們用一生證明:愛國是突破極限的勇氣,是面對國外技術封鎖時“從零開始”的決絕;是甘坐冷板凳的堅守,是實驗室里千次失敗后依然亮起的燈光;更是為了民族復興甘愿燃燒自己的奉獻,如同“兩彈一星”元勛們隱姓埋名在戈壁灘,讓青春在蘑菇云升起時綻放成永恒。
而在城市街巷、鄉村阡陌,愛國同樣閃耀著溫暖的光芒。支教老師在山區教室點亮知識的火把,黑板上的粉筆字寫了又擦,擦了又寫,直到孩子們的眼睛里映出山外的世界;社區工作者用腳步丈量民情,筆記本上記滿了獨居老人的用藥時間、留守兒童的放學路線,疫情期間套在防護服里的身影,是寒冬里最可靠的屏障;快遞小哥風雨無阻穿梭在大街小巷,車筐里裝著的不只是包裹,還有千家萬戶的期待,暴雨中用塑料布裹緊的生鮮,是對每份托付的鄭重;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日夜攻關,顯微鏡下的細胞、電腦屏幕上的代碼、反應釜里的溶液,都在朝著“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口前進。每一個平凡的崗位,都是愛國的戰場;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在為國家的發展添磚加瓦。愛國,是守護萬家燈火的責任,是凌晨四點清掃街道的環衛工,是深夜急診室里忙碌的醫生;是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早餐攤主堅持二十年的“老味道”,是手藝人在巷子里敲打的叮當聲;更是對這片土地最真摯的告白,藏在母親包的餃子褶里,在孩子胸前鮮艷的紅領巾上。
從雪域高原到熱帶雨林,從古老城墻到現代都市,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心跳、每一份奮斗,都匯聚成磅礴的力量。我們深愛著這片土地,愛它的壯麗山河——是黃山奇松在懸崖上舒展的姿態,是漓江春水倒映的青峰;愛它的悠久文明——是甲骨文上尚未破譯的密碼,是京劇舞臺上流轉的水袖;更愛無數中華兒女用熱血與汗水澆灌出的希望——是鄉村振興中長出的新產業,是自貿區里通關的集裝箱,是年輕人創業計劃書上的"中國創造"。這份愛,如同黃河之水奔騰不息,沖過壺口瀑布的雷霆萬鈞,淌過河套平原的溫柔婉轉,最終奔涌向更遼闊的未來;永遠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在邊防戰士的巡邏腳印里,在學子們晨讀的聲浪中,在時代的長河里激蕩出最動人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