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是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后續簡稱“百千萬”)的生動實踐地——這個曾為省定貧困村的村莊,如今以麻竹筍、絲苗米等特色產業撐起2023年超200萬元的集體收入,蛻變為鄉村振興示范村。7月9日,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拾光興農”突擊隊進駐連樟,以“語言搭橋、文化賦能”為使命,將外語專長轉化為農產“出海”、文旅推廣的實效,讓青春力量在鄉村振興一線落地生根。

實踐隊于連樟村水壩合影 供圖:徐欣綺

實踐隊于囑托石前合影 供稿:徐欣綺
一、聚焦成果轉化,讓“外語智慧”融入“百千萬工程”長效
突擊隊深知“百千萬工程”需久久為功,聚焦成果轉化,在連樟村實踐中,突擊隊形成系列助力連樟“走出去”的核心成果。
多語種成果落地:為連樟農產貼“國際標簽”,為文旅搭“語言橋梁”
圍繞麻竹筍、絲苗米、靈芝打造“竹韻拾光”“拾光育米”“拾光蘊芝”系列,配套中英法三語宣傳片。內容既符合“縣域品牌標準化”要求,詳解種植標準、營養成分,又融入客家農耕文化,為連樟農產對接跨境市場鋪路,讓“村味”有了清晰的“國際名片”。
視覺化傳播工具:讓鄉土符號會“說話”
團隊設計的筍系列吉祥物,將麻竹筍形態與客家圍屋曲線結合,搭配“Lianzhang’s Bounty, Nature’s Gift”多語標語,讓農產自帶文化記憶點;LOGO以“連樟”拼音首字母“L”“Z”為骨架,勾勒溪流、稻田等生態元素,傳遞“山水育農”理念;靈芝包裝則用中英雙語標注“青山綠水出好芝”,把生態優勢轉化為品牌競爭力,將被仙草公園投入使用。
文旅融合手冊:為縣域旅游搭好“語言橋梁”
以農文旅融合路線為脈絡,編制手繪導覽手冊:3A景點導覽圖旁附中英雙語解說,從“古驛道的客家故事”到“稻田藝術四季景”,既服務“縣域旅游聯動”,也為連樟申報國家級3A景區提供標準化外語支撐,讓游客讀懂山水間的振興密碼。
二、雙語調研精準“把脈”:從田間地頭摸清“出海”需求
成果落地的背后,是扎實的前期調研。突擊隊緊扣“百千萬工程”中“產業興村、縣域聯動”要求,以“雙語調研”摸清連樟發展脈搏:在村史展覽館開展“雙語溯源”,用中英對照梳理村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關鍵節點,理解“縣鎮村協同”的實踐邏輯;走訪麻竹筍基地、靈芝大棚時,邊記錄“采收周期”“加工標準”,邊建立“bamboo shoot cultivation”等場景化術語庫;與村干部座談聚焦“鎮域產業協同”,借鑒外語案例提出“連樟農產+縣域物流+跨境電商”建議;面對村民時,粵語、普通話、客家話切換間,收集到“想學制外銷技術”“盼特產走出去”的樸實訴求,為成果精準落地筑牢基礎。
三、從課堂到田間:“沉浸式”實踐讓語言服務“接地氣、見實效”
調研成果轉化為看得見的實踐,突擊隊將外語專長融入“百千萬”建設各環節,讓服務既接“地氣”又有“國際范兒”。
田間地頭的“語言實踐課”成獨特風景。隊員們種絲苗米時琢磨“稻穗飽滿度”的精準譯法,采靈芝時錄制“Ganoderma生長術語”雙語短視頻,既幫村民儲備外銷知識,也讓專業學習扎根泥土——“以前在教室背農業詞匯,現在在田里‘現學現用’,這才是最生動的實踐課。”隊員的感悟道出實踐真諦。
數字賦能的“跨語傳播”更顯成效。響應“百千萬工程”“數字鄉村”要求,團隊策劃的仙草公園靈芝科普直播,以中英雙語解說串聯“Ganoderma lucidum的藥用價值”與連樟生態優勢,吸引超8000人次關注、3萬點贊,更引經銷商在線詢價,讓“村味”接上“網氣”與“國際范兒”。

實踐隊直播實拍
四、校地共建長效合作:實踐成果納入連樟發展規劃
7 月 12 日,連樟村與外國語學院舉行社會實踐共建交流會,“拾光興農” 突擊隊實踐成果被納入村莊長期發展規劃。返程途中,實踐隊收到了來自連樟村村兩委的感謝信。信中提到,突擊隊發揮多專業優勢,助力農產品國際化推廣,“精心創作了多語宣傳片,讓這些承載著連樟村土地芬芳的農產品,有了走向更廣闊國際市場的‘敲門磚’”設計了筍系列吉祥物等文旅IP,制作多語文旅手冊,“精準支持了我們申報國家級3A旅游景點的工作”。村委對突擊隊成果高度認可,已達成長期合作意向,期待未來深化合作。

連樟村村委致突擊隊的一封感謝信
從為農產貼“國際標簽”到為文旅搭“語言橋梁”,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子們用專業所長,讓連樟的麻竹筍、靈芝有了“走出去”的底氣。這場“語言+鄉村振興”的實踐,不僅是高校服務“百千萬工程”的生動注腳,更證明:青年力量扎根大地,專業知識對接需求,就能讓“青春建功”從口號變為看得見的實效。

突擊隊和村書記在村委門前合影
供稿:廣州大學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拾光興農”突擊隊 洪芷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