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一個不算富饒但幸福度極高的國度,接納從世界各地涌來的善意并饋之以熱情。這個寒假,當我們大多沉浸在愜意悠閑的節日氛圍中時,她滿懷期待地踏上了去往異國他鄉的旅途,圓自己一個支教夢。
河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2014級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的翟蓮清,把一個閃過的念頭轉化為堅定的步伐,寒假前往浮世天堂尼泊爾,收獲了深植于心的感動與眷念。
貴州院壩初試水收獲最美夏天
早在2016年暑期,翟蓮清參加了河海大學的“夢企航”支教團,14人同行啟程貴州,為期20天,在她的記憶里是特別棒的支教初體驗。
翟蓮清回憶道,在那里的日子很開心,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玩,感覺做著有意義的事,哪怕環境十分艱苦,但是每一天內心都充斥著喜悅。
擔任五年級學生的班主任,翟蓮清平時跟孩子們都可以很好的交心,像朋友一樣相處。在一次偶然的采茶過程中,翟蓮清與一名學生聊到未來,無意中建議他將來可以去當兵。說時無意,可是那個男孩卻仿佛茅塞頓開,在臨別時悄悄塞給翟蓮清一張小字條:“如果不是你,我的夢想還沒有打開。”當時翟蓮清就覺得,這一趟真的沒有白來。
有機會可以去尼泊爾支教純屬偶然。翟蓮清平日里就比較關注支教的相關信息,一次偶然的搜索中,她看到了尼泊爾支教的項目,便報了名,執行力強的她第二天就去辦了護照。
初到尼泊爾,翟蓮清立馬就感受到了尼泊爾人的熱情。尼泊爾受地理位置和多元化的社會環境的影響,當地居民每日會遇到許多的異鄉客,見面也不拘謹,總是很熱情的打著招呼。當地的孩子們看到支教的老師,就跑過來像要一下子撲上來打招呼。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孩子們就用中文大聲地說“你好”“你們好啊”,翟蓮清頓時對尼泊爾產生了強烈的好感,心里覺得特別甜。
相比起貴州和尼泊爾的支教經歷,翟蓮清表示這兩次支教帶給自己的感受很不一樣。國內支教,語言相通,而且作為高年級學生班的班主任,翟蓮清更加會關注他們心理的變化,從思想上引導他們。而在尼泊爾支教這次,自己教的是二年級的學生,語言交流也有一定的障礙,并且這次支教的時間也比較短,只有5天,所以以陪孩子們玩耍為主。
翟蓮清所教的學校名為“NationalInventiveSecondaryBoardingSchool”,講起班里面的孩子們,她的臉上總是綻放著幸福的微笑,說起話來也是比劃著手勢,滔滔不絕地講述那段難忘的時光。“孩子們眼中的世界特別簡單,雖然教育水平不是特別高,但是都過得開心,他們的快樂就是純粹的。因為大家都很可愛很熱情,我和伙伴每天都想給他們買糖果吃,有一天少買了幾顆,還引起了一些笑話。”翟蓮清也很享受被稱為“老師”的感覺,聽到孩子們甜甜的叫著自己,她一度認為那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翟蓮清在尼泊爾住在博卡拉的當地人家,深深地感受到了尼泊爾的熱情與淳樸,也在尼泊爾之行中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滑翔,在支教的途中收獲了諸多驚喜,現今回想起來,翟蓮清仍然如數家珍。
5天的支教時間在歡笑中不知不覺地溜走。臨走的那一天,翟蓮清還想再給孩子們拍一張照片。孩子們一點都不扭捏,大家都一齊涌了過來,擺出各種姿勢,留給翟蓮清一生珍貴的記憶。再怎么不舍也總是要告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對于尼泊爾的眷戀始終縈繞在她心間。
“再見了,尼泊爾。”
現今支教團隊層出不窮,網絡上也涌現了一些對支教的負面言論。很多人覺得支教并不能從本質上改變孩子們的生活,短期支教宛如隔靴搔癢。擁有兩次支教經驗的翟蓮清認為,支教談不上能改變孩子,但是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總會有一定的影響,并且每一個去支教的人心中都是希望自己給孩子們帶去的是正面的影響。
至于支教的負面,翟蓮清舉了貴州支教的例子。“臨走的時候我和我們班的同學交流,包括通過平時家訪過程中了解到,有些孩子的心智很成熟,他們對于我們離開這件事他們很理解,他們知道我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并不覺得我們如果只是來陪他們玩一玩,教一些知識就走了,那不如不來。孩子們很純粹,完全沒有負面的想法,他們就只是非常開心我們能來。”
在交通閉塞的大山深處、貧窮卻幸福的遙遠國度,有太多接受不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也正是支教團隊的決心深入,給他們打開了一扇窗。無論是短期支教還是長期駐守,或許能產生一點點的影響,讓一些不那么幸運的孩子記得,曾有個支教老師告訴過他們,在這個滿是艱辛與磨難的世界里,請不要害怕。
翟蓮清始終堅守著初心,一步步走著,堅定又懇切。她的支教故事紛呈,她的支教人生仍將繼續。就像她在貴州之行的感悟中寫的那樣:“愛使我們本無義務卻肩負重任。身體力行的去做一件微不足道但卻有意義的事情,無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院壩村19°的氣溫剛剛好,和你們的溫熱一樣,讓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