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外籍志愿者的堅守
——記我校美籍教師PatrickLynch
或許你常常看到這樣一個身影穿梭在校園里:半舊的厚針織衫,鼓鼓囊囊的書包,并不高大且微胖的身軀,以及那張在人群中辨識度很高的西方人面孔。他是我校外國語學院的美籍教師PatrickLynch(李馳)。走在路上,往來的同學仍忍不住好奇地多看他幾眼,卻鮮有人知這位神態和藹的外教還有另一個“身份”——風華愛心希望小學志愿教師。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可能回不去了”
Patrick第一次來中國旅行是二十年前,那時的他在舊金山一家IT公司上班,有著不錯的薪水,卻要“忍受糟糕的硬件設備和管理”。十年后,Patrick年屆五十,也徹底厭倦了一成不變的程序員工作。他和幾個華裔朋友再次來到中國,本只想看看朋友口中所描繪的巨大變化,沒想到一下就喜歡上了北京這座城市。“北京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眾多的藝術博物館;有著友好而熱情的人們;最重要的是,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像北京這樣規模龐大卻仍對自行車很友好。”說著,他眨了眨眼,目光停在專家公寓門外那輛伴隨他多年的黑色捷安特自行車上。
于是,當他們在北京停留了幾天后,Patrick機靈的朋友幫他聯系了一份在大學任教的工作。本打算工作一學期便返美,但他在這半年中發現自己逐漸適應并愛上了北京的生活。在他的眼里,這是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的地方。看著城市改變、學生成長,Patrick感到由衷的快樂。中國也是個善待教師的國家,人們對老師的尊重使他倍感欣慰。“我從未刻意計劃定居,只是想著再久留幾天、久留幾天……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可能回不去了。”等他再次返美時,卻是為了打點一切來華度過他的晚年。時光飛逝,Patrick如今已到花甲之年,在北京也已生活了近十年。
“正是因為這小小的承諾”
上過Patrick口語課的同學都喜歡他的風趣幽默以及對學生從不掩飾的鼓勵和贊美之情。而對于風華愛心希望小學的孩子們來說,Patrick更是他們心中的“風云人物”。這所位于海淀區肖家河王家莊的希望小學,是一所成立于14年前的打工子弟學校,平日基本靠捐款維持運作。校長梁小芳女士終日忙碌,只為籌集更多的資金,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即便如此,風華愛心希望小學的運作也很是艱難,教學條件跟公立小學相比自然差距甚遠。對校長和孩子們來說,在Patrick到來之前,有固定的外籍教師是一種奢望。回憶起初識風華小學那些可愛孩子們的時光,Patrick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曾經在一家餐廳當志愿者,主要負責培訓員工的口語。一天,兩位大學生志愿者找到他,詢問是否愿意去打工子弟學校當志愿者。在美國就已當過多年志愿教師的Patrick便欣然答應,和他們一起來到了風華愛心希望小學。通過了解他發現,孩子們大多家境貧困,遠離家鄉,漂泊在北京,父母奔波于生計無法給與他們更多關愛。學校教師和教學設備及其短缺,六七十個孩子擠在一個連暖氣都沒有的教室里。孩子們的學習基礎不好,尤其是英語成績落后成為了影響他們升入公立中學的一大障礙。即使如此,他們對這位老外是那樣熱情,使他感覺到那一顆顆跳動的求知之心。
于是,Patrick在風華擔任了五六年級的英語教師,每周二、周四下午上兩節課,幫助孩子們做大量的口語和寫作練習,以便幫助他們應對升入公立初中的考試。當他踏著那輛黑色捷安特出現在校門外的小道上時,鐵門內等候的孩子無不歡呼雀躍,迎著他進教室,甚至還輪流拍他的大肚子。“校長試圖阻止孩子們拍我的肚子,說很沒禮貌,可他們還是樂此不疲,我也覺得這是親近孩子們的好方式。他們還常常要和我握手、擁抱。”一次,一個瘦小的三年級女生在人群中湊到Patrick跟前,怯生生地問:“老師,您教幾年級啊?”“現在是五年級。”“那我怎么辦,我在三年級。”“那你就得再等兩年,我會教你的。”Patrick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她。沒想到正是這個小小的承諾,使他度過了在風華支教的一年又一年,使他發覺自己漸漸離不開這些調皮又聰明的孩子,使他想一直看著孩子們成長和改變。
由于條件艱苦,許多志愿者來了又走,而Patrick卻一呆就是六年,無論寒暑都堅持一周兩次的任教。他坦言,起初到我校工作,也是因為離風華小學近,同時課程相對輕松,使他有更多的時間跟孩子們相處。六年來,每個孩子、每堂課的點點滴滴都烙印在他的腦海中,時不時撥動著這個老外或悲或喜的心弦。冬天,教室四處漏風,孩子們上課時只能不斷搓著凍得發紫的小手,下課了就跑到唯一有火爐的校長辦公室取暖。Patrick上課時小腿和腳趾常常凍得生麻發疼,回家蹬單車都還不利索。即便如此,他也從未想過放棄。當初他許下諾言的三年級小女孩如今已順利升入公立初中學習,而這位美國長者,卻在一直堅守著。
“這是我一生中非常珍貴的部分”
Patrick的課堂采用雙語教學。當孩子們跟不上的時候,他會盡量用自己蹩腳的中文解釋,引得孩子們哈哈大笑。時間一長,他們之間形成了默契,孩子們甚至會幫助他用中文解釋自己說的話。“他們來自不同地方,口音不同,以前交流總有很多障礙。但我很喜歡這些孩子,他們很聰明,大部分都很努力。其中有些孩子因為早先輟學,已經十四五歲還在讀小學,而且顯得很瘦小。我們之間相互了解,他們也逐漸接受了我的教學方式。我相信他們喜歡我多于敬畏我。”
無論是在我校還是風華的課堂上,Patrick都會給同學們布置時事熱點類的討論話題,使他們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開眼看世界”,獲取多元化的知識。同時,他還自掏腰包為風華添置跳繩、毽子等體育器材,并兼任音樂老師。此前,風華沒有音樂老師,他便自己下載歌譜并請中國教師翻譯,教起了音樂課。為了實打實地提高成績,Patrick也會布置大量的寫作練習。對于五六年級的孩子們來說,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開始逆反,他們常常會對作業有抗拒或倦怠心理。
“我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孩子為什么要變壞?那只是因為他們希望得到更多關注。”正是抱著這種信念,他幫助孩子們在英語學習上取得了突破,孩子們也終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一次,一個畢業一年多的大男孩專程回來看望他,與他擁抱了好幾次,再次坐在教室最后聽課,并告訴他十分想念他的英語課堂,使Patrick異常感動。“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做的事都是值得的,也深深感到支教是我一生中非常珍貴的部分。”
“我不是活雷鋒,我只是個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普通人”
在支教六年分文未取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Patrick一下變得繁忙了起來,經常被報紙和電視訪談節目約見,也時不時有人參觀他的課堂。但他平時的生活依舊樸實簡單,既不常看電視,也不習慣用手機。閱讀書報、備課、批改作業、回復學生關于留學、就業的問題和偶爾騎車去公園,構成了他生活的大部分。他說這正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覺得應該早點放棄曾經無趣的IT工作來中國。做志愿教師不是為了出名,只是因為他愛孩子們,希望他們有好的未來。
“我不是活雷鋒,我只是個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普通人。我總能記得生命中那些幫助過我的人,我無以回報,只能把這份關懷傳遞給他人。”他熱切地期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支教事業中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或許我們曾經覺得,一個人的力量很微小,不足以改變什么。可當很多微小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卻會讓世界變得無比輕快與美好。Patrick的行動與堅守,就是對這句話的一種生動注解吧。他的生命也因此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間:2022-12-09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一名外籍志愿者的堅守
- 或許你常常看到這樣一個身影穿梭在校園里:半舊的厚針織衫,鼓鼓囊囊的書包,并不高大且微胖的身軀
- 12-09
- 注重人文關懷 關愛學生成長
- 春意料峭,激情飛揚。時針已經指向20時30分,教學樓的一間教室還不時傳出動聽的歌聲和高昂的辯論聲
- 12-09
- 為天使插上翅膀的人
- 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這個團結的大家庭里有很多王老師,但我們這里所說的則是計算機學院10級輔導員王海龍老師。
- 12-08
- 公寓里的發明家遲育杰
- 他叫遲育杰,一名普通的公寓維修工,名不見經傳,但卻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研究出了許多項小發明
- 12-08
- 快樂的楊保林師傅
- 提起楊保林,相信小營校區許多同學都不陌生,他就是那位經常給咱們在下水道撈手機、撈錢包、撈飯卡的、笑呵呵的公寓維修師傅。
- 12-08
- 我原諒了那個考試作弊的學生
- 考試周的第一天早上,學生們神情凝重,腳步匆匆。學生工作辦公室有了難得的清靜,除了監考、巡考,老師們都有一種放松的感覺。
- 12-08
- 我為那個打人的學生淚流滿面
- 現在只剩下了我和曉飛,我想好好跟他聊一聊。我很喜歡這個孩子,聰明、獨立。他低著頭,拿出了幾張字跡工整的作業紙
-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