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恒源,云南保山人,2017年西部計劃志愿者,曾服務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瓦提縣人社局,2018年8月服務期結束后留疆工作,現任阿克蘇市第三高級中學政治教師。曾榮獲云南省“優秀畢業生”、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阿克蘇地區“優秀志愿者”、全國第四屆“閃亮的日子——青春該有的模樣”大學生基層創業就業典型人物等。
青春奮斗新時代,筑夢啟航新西部
2017年畢業后,饒恒源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7月20日,他從昆明出征,踏上奔赴新疆的列車,歷時64小時,行程4400多公里,到達烏魯木齊參加崗前培訓。培訓期間,他主動請纓到條件更為艱苦、發展相對滯后的南疆服務,來到離家6000多公里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履行西部之約,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才華,實現人生夢想。
就業為民辦實事,維護團結創和諧
當時的阿瓦提縣屬南疆深度貧困區,群眾經濟收入以棉花種植業為主,收入來源單一,貧困人口多。饒恒源把黨對群眾的莊嚴承諾——“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落實到工作中,與單位同事精準施策、集中發力,按照“因人施培、因崗定培”原則,組織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的4300多名富余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努力實現“一戶、一人、一技”的目標。他參與開展勞務輸出工作,向內地企業整建制轉移就業1554人(含貧困人口260人),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最高達6600元,年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實現穩定就業,形成“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帶動一片”的良好社會效應。
他下沉基層一線,深入單位駐村工作點駐守30多天,協助工作隊開展工作,走村入戶了解群眾困難和訴求,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惠民利民政策。他與各民族同胞結親交友,走進他們家中,拉家常、話發展,深入田間地頭,幫他們撿棉花,給他們送春聯,與各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交往交流交融,積極融入當地社會。
培根鑄魂育新人、啟智潤心樹棟梁
一年志愿路,一生新疆情。志愿服務期結束后,饒恒源選擇留疆工作,賡續前行。他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進入阿克蘇市教育系統,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任教于剛成立的阿克蘇市第三高級中學。建校初期,學校師資學科結構失衡,他跨學科任教,主動承擔高一兩個班語文教學工作。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他擔任德育處科員,大力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制訂強化教育方案,組織水平薄弱的學生學習。他注重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團結示范校創建,撰寫創建申報材料,學校成功通過市級民族團結示范校創建。他兼任團校教師,為團校培訓班學員授課,幫助學生鑄牢理想信念之基。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他積極投身教科研工作,主動適應“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參加“高中政治主題材料教學法的實踐運用與思考”“高中政治課堂如何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專題教研活動,撰寫研修隨感,參與送教幫扶。
饒恒源秉持“美好教育”理念,努力構建“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的新型師生關系,推行議題式與活動型相統一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他任教的班級成績優異,在2022年高考中上線率100%,13人被本科院校錄取,圓夢理想大學。他在教學研賽中表現優異,榮獲全國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設計大賽二等獎等。
他克己奉公,甘于奉獻。秋季學期開學后,疫情仍在蔓延,部分師生不能到學校上班和學習,高一政治組3名老師只有他一人在學校。他挑起了整個高一政治教學的重擔,沒有因為疫情耽誤教學進度和學生課業。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當疫情形勢嚴峻復雜,學校停止線下教學時,他隨車把學生安全送回家。
從西南到西北,從郁郁蔥蔥一路陰雨到大漠戈壁駝鈴聲聲,饒恒源始終堅持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夢想之中,努力把小我融入大我,在西北邊疆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