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爭輝榜”“星際廣播站”“群星匯聚……”在尋甸縣仁德一小,就有這樣一片隨處可見的“宇宙元素”的小天地,而賦予這片天地靈魂的,正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段蕾。
當談及為什么要給自己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取名為“星際班”,段蕾解釋道:“我希望班里的孩子們像穿梭在星際間的宇航員一樣,勇敢、團結、奉獻,在知識的浩瀚星際中不斷探索,創造精彩人生。”
段蕾,華東理工大學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現服務于云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目前擔任仁德街道第一完全小學一年級班主任、雙班數學老師及尋甸縣第一中學實驗班兼職輔導員。
扎根紅土,西部的孩子還夢于西部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云南人,我生于這片紅土地,長于這片紅土地。如今我作為西部的孩子將所學回饋給養育自己的熱土,是十分幸運的。”大四那年,段蕾放棄了學術保研的機會,加入了華東理工大學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在某些親朋好友看來,她應該盡快完成學業,去找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但正如她所說“我生命的根在那里”,在人生的第三個起點上,她選擇了背上行囊,回到云南,成為一名研支團志愿者。
走上教學崗位后,段蕾的一天,從清晨7點開始。簡單洗漱后,她開始帶著學生們做操、吃早餐。平均每天要上6節課,課間抓緊批改作業,有時中午送走了學生她就在講臺上趴著睡個午覺,晚上放學后又是批改作業、準備教案,隔幾周安排一次家訪,回到宿舍時不知不覺又到了十一二點。“每次只要我走到教室門口,就會有一群學生圍上來,嘰嘰喳喳地講個不停,那時候我就覺得這種被人依賴的感覺很幸福。”盡管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但她仍樂在其中。
寓教于樂,做一盞照亮他人的明燈
孩子們活潑又爛漫,課堂這小小的方寸之地拘不住他們向往自由的心。對此,段蕾想方設法地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和孩子們一起制定班級公約,以激勵教育為主;為表現優異的孩子獎勵幸運刮刮卡和獎品盲盒,精準把握學生心理;評選“班級小明星”,引導大家向身邊的小榜樣看齊……漸漸地,孩子們一改往日里調皮搗蛋的形象,上課時紛紛積極表現了起來。
“我心目中的小段老師是個魔法師,能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孩子們經常這么評價他們的小段老師。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段蕾將更多課外實踐活動引入教學。當《流浪地球2》走紅春節檔,她將VR眼鏡帶進課堂,讓同學們體驗穿梭宇宙的奇妙之旅;當發現學校翻修遺留下不少空油漆桶,她認真清潔、購買顏料,帶著孩子們一同繪畫裝飾后作為陰雨天時班級公用的雨傘桶;當春天到來,她帶著孩子們一同在學校播種下野花的花種,觀察記錄每一個生長過程。她告訴孩子們,在春天播種下一個心愿,奮力耕耘,當如群星閃耀般的花朵在校園盛放,就是我們109個小心愿收獲的時刻。
從實求知,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作為社科人,洞察社會、思考社會、改變社會是我們堅定不移的追求和夢想!”來到尋甸后,段蕾從未忘記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初心使命。
利用課余時間,她和研支團志愿者一同走進基層,在雞街鎮組織“三下鄉”科普活動,通過實地走訪了解更多社會問題和社會實際,記錄鄉村民眾的真實生活和困擾。
在校園,她結合學齡期兒童適應社會、培養自信心過程中的若干特點,利用學校兒童健康成長中心的儀器設備,有針對性地設計團體輔導活動,通過情緒宣泄、沙盤游戲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合理宣泄負面情緒。同時她積極爭取學院社工力量,邀請華東理工大學尋甸社會工作服務團走進支教小學,幫助廣大孩子們更好地認識自我、表達自我、釋放自我,在探索社會工作專業助力鄉村振興西部實踐中不斷強化自身專業知識、鍛煉實踐本領。
“愿能以我的小小螢火,照亮顆顆童心,映射孩子們的獨特光芒。”段蕾如是說。自2013年組建以來,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薪火相傳,支教筑夢,他們用青春孕育希望,積極投身基礎教育建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奉獻與擔當中綻放最美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