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源解決問題——老年人不網購就不會受騙
“這個我們弄不來啊。”
“我的東西都是我兒子和女兒給我買的,我自己不買嘞。”付奶奶和蘆奶奶打著趣兒和記者說道。
近年來,加入網購的人也越來越多,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從財經網發布的中國網購用戶的年齡分布來看,約33.3%的用戶年齡分布在31-40歲,25.3%的用戶為26-30歲,11.9%的用戶在19到25歲之間,中國網購用戶總體來說偏向年輕化,19到40歲的網購用戶就占比70.5%。相較于年輕人網購,老人面對網購時,常常因為缺乏辨別能力,有時因貪圖便宜導致非理性消費。還有的老人遭遇假貨、產品質量低劣、退換困難等問題。
相反,在阿拉爾養老院里,說到網上購物,幾位爺爺奶奶就不提倡老年人網購。
拒絕網購
記者觀察到養老院里的都是高齡老人,基本是七十多歲和八十多歲,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是有智能手機。有的爺爺奶奶雖然有智能手機但是只用來打電話,其他爺爺奶奶也沒有只能手機或者用老年機。
84歲的蘆桂云奶奶笑著說:“我們這些人都用不來智能手機,都不買東西的,騙子怎么騙我們。”她表示網上購物太難,自己也不想學了,現在老了也學不動,每天出去走走轉轉就很好了。
付奶奶也說,“我來養老院是享福了,什么心都不用操,東西什么都有孩子給我買好,我為什么還要去在網上買”。她說道一來用手機看視頻,年紀大了看不清;二來是手機上買東西步驟太過于復雜,老年人搞不懂;最關鍵的是不太相信網購的東西,因為沒有現場看到實物,沒有安全感。
針對網上購物的質量和消費者權益保障問題,記者了解到,在23年6月份,重慶的張爺爺遭遇網購詐騙,民警上門勸阻,為其挽回損失13萬余元;更有“網紅”帶貨主播誘導老年人群體為其消費,導致不斷有老年人受騙的案例。比如2023年9月份遼寧鐵嶺八旬老人在直播間購買100多條飾品和化妝品而引發關注。
因此,在2023年3月15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施行了《關于審理網絡消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這項政策的出臺讓消費者權益糾紛得到了改善,也確保了網購質量,改善了網絡帶貨環境。
無法被騙
“我這么大歲數了,真的折騰不來手機這東西,不在網上買東西就不被騙。”付奶奶表示,自己年齡大了,年輕人的東西自己學不了,不上網就不會被騙了。
記者了解到,付奶奶自己的生活用品、衣服之類都是孩子給她買,根本就不需要自己買,什么心都不用操,“我手機上就只有個抖音,沒有買東西的什么軟件,我平時看看視頻就行了,也沒綁定支付功能,都說了我們弄不來這個。”說著,付奶奶給記者看了看自己手機里的軟件。“買什么東西嘛,不買的,我現在就是來享福來了,不買網上的東西,也自然就騙不了我。”
據記者觀察,有部分老人用的不是智能機,而是老年人的專屬---老年機,這種手機上面只有最基礎的通話和短信功能。
“我用的還是老年機,平時打打電話就行了,用那智能手機干啥。”傅沛林爺爺笑著說道,他認為手機就是用來維持日常生活的,他以前沒有智能手機活到這么大年齡了,現在沒有智能手機當然也能生活下去,更不用提在網上買東西了。
養老院工作人員小烏向記者介紹到:“我們平時會請派出所的警察來做反詐宣傳,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注意提醒爺爺奶奶們,最主要的也是爺爺奶奶們不在網上買東西,防詐騙工作就很輕松了。”
享受生活,知足長樂,理性消費
“現在的生活這么美好,我們這些老一輩也好好的享享福,不要像年輕人一樣買來買去,網上的東西一個搞不好就中了人家的全套了。”付奶奶笑著說。
蘆桂云奶奶也說:“我來養老院住的好,白天在院子里走走轉轉,和其他人聊聊天,就不想著參與年輕人的世界去了,他們的東西,人老了也弄不明白,現在的生活就挺好的。”她表示雖然現在網上購物質量有保障了,但是老年人還是不要輕易去嘗試了,享受當下的生活就好了。
作者:王淼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