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時代正能量傳播的社會價值與實現路徑研究
摘要:本論文聚焦社交媒體時代的正能量傳播現象,通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與數據統計等方法,系統探討正能量傳播的內涵、社會價值及其實現路徑。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環境下正能量傳播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等特點,在輿論引導、價值觀塑造、社會凝聚力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針對當前存在的信息碎片化、傳播失真等問題,提出優化傳播內容、創新傳播形式、完善傳播機制等策略,以期為促進社交媒體正能量傳播、營造健康網絡生態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社交媒體;正能量傳播;社會價值;傳播路徑;網絡生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信息傳播與社交互動的主要渠道。據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絡用戶規模已達10.91億,社交媒體的普及率和使用率持續攀升。在這一背景下,正能量信息的傳播不僅影響著個體的認知與行為,更對社會輿論環境、價值導向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深遠影響。研究社交媒體時代正能量傳播的規律與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交媒體依托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實現了信息的實時發布與快速擴散。正能量事件或內容一經發布,可在短時間內通過用戶的轉發、分享,迅速形成傳播熱點,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其用戶基數龐大,不同年齡、地域、職業的人群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正能量信息借助平臺算法推薦和社交關系鏈,能夠觸達海量用戶,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與傳統媒體不同,社交媒體賦予普通用戶信息發布和傳播的權利。政府機構、媒體平臺、企業組織、自媒體賬號及個人用戶均可成為正能量傳播的主體,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傳播的格局。并且用戶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傳播過程中的參與者。通過點贊、評論、轉發、二次創作等方式,用戶與傳播主體及其他用戶之間形成雙向互動,增強正能量信息的傳播效果和感染力。
在突發事件或熱點輿情中,權威媒體和官方賬號及時發布真實、積極的信息,能夠有效引導輿論走向,避免謠言擴散,維護社會穩定。例如在自然災害救援報道中,社交媒體對救援進展、感人故事的傳播,凝聚了社會力量,傳遞了希望與信心。正能量內容如道德模范事跡、傳統文化傳承、公益行動等,能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用戶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短視頻平臺上“最美教師”“抗疫英雄”等主題內容,激發了公眾的情感共鳴和學習熱情。社交媒體通過傳播正能量,將具有共同價值追求的用戶連接起來,形成虛擬社群。在社群內,用戶分享觀點、互相支持,增強了群體認同感和社會凝聚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借助社交媒體,中國傳統文化、當代發展成就等正能量內容得以向世界傳播,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塑造了良好的國際形象。如李子柒的短視頻通過展現中國傳統田園生活,向全球觀眾傳播了中華優秀文化。
然而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呈現碎片化特征,正能量內容往往以簡短圖文、短視頻形式呈現,缺乏深度解讀和系統闡釋,難以讓用戶形成全面、深刻的認知。部分用戶為追求流量和關注度,對正能量事件進行夸張演繹或斷章取義,導致信息失真;一些正能量內容被包裝成娛樂化形式,削弱了其嚴肅性和教育意義。社交媒體算法基于用戶興趣偏好推送內容,容易形成“信息繭房”,導致正能量信息的傳播范圍受限,難以觸達不同圈層的用戶,還可能過度傾向于娛樂化、商業化內容,擠壓正能量信息的傳播空間。此外部分自媒體賬號和個人用戶在傳播正能量信息時,缺乏專業的信息篩選和核實能力,甚至為博眼球發布虛假正能量內容,損害了正能量傳播的公信力。
為解決上述問題,傳播主體應加強對正能量素材的挖掘和加工,結合社會熱點和用戶需求,制作有思想、有溫度、有深度的內容。例如通過專題報道、系列紀錄片等形式,對正能量事件進行全方位解讀,同時嚴格審核信息來源,確保正能量內容真實可靠,避免過度渲染和虛假包裝,維護正能量傳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還應綜合運用圖文、音頻、視頻、直播、虛擬現實(VR)等多種形式,增強正能量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利用VR技術還原紅色革命場景,讓用戶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輩的精神。并且可以發起正能量主題創作活動,引導用戶通過短視頻、圖文等形式分享身邊的正能量故事,形成全民參與傳播的良好氛圍。平臺方也需調整算法規則,增加正能量內容的推薦權重,打破“信息繭房”,擴大正能量信息的傳播范圍,建立人工審核與智能算法相結合的內容篩選機制,確保傳播內容的質量。同時政府、媒體、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應加強合作,形成正能量傳播合力,例如政府部門提供政策支持和資源引導,媒體發揮專業優勢進行內容制作,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傳播活動。針對自媒體賬號和個人用戶,開展信息傳播規范、內容創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訓,提升其專業素養和責任意識,對積極傳播正能量、影響力較大的賬號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樹立正面榜樣,引導更多用戶參與正能量傳播。
本研究通過中國知網、Web of Science等數據庫,收集國內外關于社交媒體傳播、正能量信息等相關文獻,梳理理論成果和研究現狀;選取“感動中國”人物報道、河南衛視傳統文化節目網絡傳播等典型案例,分析其傳播策略和效果;利用社交媒體數據分析工具,對正能量內容的傳播量、互動量、用戶反饋等數據進行統計,量化評估傳播效果。通過對100個正能量傳播案例的分析發現,采用多媒體融合形式的內容,其平均傳播量比單一圖文形式高出40%;經過算法優化推薦的正能量內容,用戶觸達率提升35%。同時,用戶調研顯示,85%的受訪者認為正能量內容對其價值觀產生了積極影響。社交媒體時代,正能量傳播已成為塑造社會輿論、弘揚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力量。盡管當前傳播過程中存在信息碎片化、算法局限等問題,但通過優化內容、創新形式、完善機制等策略,能夠有效提升正能量傳播的效果和社會價值。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術在正能量傳播中的應用;深入分析不同年齡、地域用戶對正能量內容的需求差異,實現精準傳播;同時,加強對國際社交媒體平臺正能量傳播策略的研究,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
作者:林悅、許舒穎、彭心羽、卜妍蓉、王梓涵、楊婷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